财经

中国各地外贸加快复苏 中西部地区外贸表现活跃

各地外贸加快复苏,中西部地区外贸表现活跃——

外贸开局好,区域更协调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外贸取得“开门红”。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4月,全国进出口总值11.6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5%,比2019年同期增长21.8%;按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值为1.7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2%,比2019年同期增长27.4%。外贸继一季度同比增长29.2%后,延续了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各区域、各省份外贸成绩单新亮点不断涌现,中西部地区外贸表现尤为活跃。

各地外贸复苏亮点多

“食品、箱包、服装、纪念品……这个小长假,全家人到海南‘买买买’,对购物的积极性甚至超过了游山玩水。”回味“五一”海南之旅,已回到单位上班的北京市民王萍意犹未尽。

据统计,“五一”假期,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市场持续火爆,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9.93亿元,购物人次12.1万人次,购物件数134.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248%、141%和229%。

海南离岛购物火热是外贸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1-4月,全国出口6.32万亿元,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同期增长24.8%;进口5.3万亿元,同比增长22.7%,比2019年同期增长18.4%。

传统外贸重地继续发挥着“挑大梁”作用。一季度,东部地区出口5689亿美元,同比增长44.4%,增幅较大的山东、河北分别增长56.2%和52.7%;同期,东部地区进口49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广东受益于国际需求回暖和外贸产业强大供给能力,进出口强势增长,总额达1.83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同期中国内地进出口总值的21.6%。上海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值87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其中,出口机电产品2315.4亿元,增长13.6%,占同期上海市出口总值的69.3%,其中集成电路出口363.8亿元,增长6.5%,笔记本电脑和汽车出口成倍增长。

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持续深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外贸日益活跃。

4月28日,在广西钦州港,满载大米、矿石的集装箱班列鸣笛启程发往重庆,其开行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突破1万列大关。连接重庆、广西和新加坡的“渝桂新”常态化运行班列,畅通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同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3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逐步实现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零距离接驳,开行数量增加25倍,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1.5万亿元,增长45.1%,增速比外贸整体增速高15.9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17.8%。中部省份中,湖北迅速恢复,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达1174.6亿元,同比增长88.1%。西部地区,西藏一季度外贸同比增长90.5%,增速居31个省份之首。

利用外资方面,一季度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8.2%、36.8%和90.9%。

“中西部地区外贸表现活跃,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的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说。

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量在扩大,质也在提升。

东部外贸大省正加快向全球价值链更高地位攀升。从外贸数据看,在保持较快增速的同时,加工贸易比重下降、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民营企业在外贸格局中活力增强等特征较为突出。

一季度,浙江、广东外贸同比增速均跑赢了全国增速。许多外贸企业继续扩大产能,加班加点赶订单。

“车间正开足马力,订单交货时间已经排到3个月之后。”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赛嘉电器是一家主要研发生产电动牙刷、牙刷消毒器配件等个人护理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外贸部经理王芳介绍,除了欧美、日韩等主要市场,公司还不断开拓东南亚市场,着手在泰国投资打造海外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电动牙刷也已入驻当地电商平台。

凭借优良的产品质量和不断提升的附加值,外贸企业议价空间进一步提升。

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的中策亿特电子有限公司,9条外贸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电子变压器、电源装置等产品。“近几年,我们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产品功能越来越完善。”总经理徐至瑞介绍,公司产品畅销北美、欧洲市场,在外贸出口额快速增长的同时,还略微上调了客单价格以保证利润。“得益于严格的质量管理,产品赢得了海外客户们的信赖,大家都愿意接受合理的涨价幅度。”徐至瑞说。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外贸不断涌现新增长点,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

在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中部省份第一的河南,一季度外贸依旧亮眼:综合保税区外贸增速更快,航空运输方式进出口比例提高,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围绕手机产业链的进出口高速增长。郑州海关有关负责人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5G手机需求旺盛等,是一季度河南外贸交出漂亮成绩单的主要原因。

在西藏,进口民用航空器充实国内航线拉动外贸上扬。同时,当地国有企业表现抢眼,进出口值6.43亿元,增长4.9倍。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值8.49亿元,增长3.8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重大项目建设也推动外贸取得“开门红”。在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中欧班列开行量与质齐升,防城港第三进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1325列,同比增长89%;北部湾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6.39万标箱,同比增长36.81%。目前,北部湾港已开通53条集装箱航线,实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

全年稳外贸工作基础牢

外贸开局良好,下一步各地如何做好稳外贸工作?

东部地区正下大力气巩固现有优势、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浙江提出,要加快外贸优化升级,建设全球投资避风港,提升浙江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6月8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宁波开幕,相关国家的一批高技术产品和项目将在会上集中亮相。“未来五年,浙江力争进口中东欧国家商品200亿美元,实现双向投资超过15亿美元,与中东欧国家跨境电商贸易额年均增长争取超过30%,推动浙江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中心枢纽、中东欧国家进入中国这一世界市场的重要桥梁。”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说。

中部地区明确将抓住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在对外开放领域取得更多成绩。

5月21日,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将在山西太原举办。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指出,中部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要素成本、区位和市场、开放政策和平台等优势,“东可以通过沿海地区出口,西可以通过中欧班列向中亚地区、东欧地区出口,有非常好的进出口地理优势”。

海南自贸港建设也迎来新利好。日前,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发布28项涵盖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措施,让海南自贸港迈向高质量建设“快车道”。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指出,《通知》对于海南自贸港贸易自由便利政策制度设计中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放宽限制安排,相关政策措施将为未来全岛封关运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外贸稳中提质的重要发力点。在一些外贸大省,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在外贸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据了解,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原料与产品“两头在外”的外贸模式受到冲击。日前,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决定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建立东中西产业合作互济的长效对接机制,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循环。有关专家指出,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较为青睐的领域。国家出台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助于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从全年看,中国继续做好稳外贸工作有基础、有条件,中国进出口将保持全年稳中向好态势。”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外贸延续

稳中向好态势

●1-4月,全国进出口总值11.6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5%,比2019年同期增长21.8%;按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值为1.7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2%,比2019年同期增长27.4%。

区域更协调

东 部

一季度,东部地区出口5689亿美元,同比增长44.4%,上年同期为下降13.2%;东部地区进口49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7%,上年同期为下降4.9%。

其中:

广东进出口总额1.83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同期中国内地进出口总值的21.6%。

上海进出口总额8767亿元,同比增长15.8%,笔记本电脑和汽车出口成倍增长。

中西部

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1.5万亿元,增长45.1%,增速比外贸整体增速高15.9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17.8%。

其中:

河南外贸进出口总值居中部第一,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围绕手机产业链的进出口高速增长。

湖北外贸迅速恢复,进出口总额达1174.6亿元,同比增长88.1%。

西藏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90.5%,增速居全国31个省区市之首。

记者 汪文正

【责任编辑:欧阳雪】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