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快递实名制:如何有名有实



编者按:近几年来,快递业伴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崛起,深度地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快递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个人信息、寄件安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在逐渐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关注快递行业的规范与监管问题,以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今年1月,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的郭女士像往常一样在家门口签收了一份收件人为其儿子小辉的快递,本以为是儿子又网购了什么东西,可拆开包裹一看,郭女士却不禁打了个寒颤:里面竟然是6把管制刀具。其中最长的一把砍刀至少有1米多长。更令郭女士感到意外的是,当她在当地民警陪同下,拿着货运单据找到揽件的韵达速递某网点时,工作人员却表示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包裹里面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发货人是谁,而且货运部连客户货运单的存根都无法找到。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风行,快递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监管缺失、规范滞后,快递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快递实名制实施将近半年,执行效果如何?

实名制很多地方形同虚设“你要是带了身份证最好,没带也没关系。收件人写清楚就行。”

4月1日,笔者来到圆通速递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网点寄件,当问起“听说最近寄件还要身份证,咱这儿需要吗”时,一名快递员这样回答。

笔者寄出的是一箱用纸盒包装好的衣物,快递员接过包裹,也没打开查验,就递来一张寄件单据。在寄件人姓名一栏,笔者使用的是小说人物“乔峰”的名字,联系方式填的是半年前已经停机的手机号码,寄件人地址则是空白。填写完成后,快递员随即打包入库,若非最后由笔者主动提及,整个过程快递员都没有要求查验身份证件。

无独有偶,江苏南京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朱前两天分别在汇通和申通的网点签收了一个快递包裹,均未被要求出示证件。“只要你报一下取货号就可以了,不需要看身份证。”小朱说,因为单据上已经留有手机号,快递员会给收件人的手机发送一个取货号,所以拿着取货号就可以取件,“有时候快递员顶多会问一句‘你是某某某吗?’你说是就行了,很少要求查看证件。”

采访发现,尽管快递实名制已经实施将近半年,但各家快递公司采取的措施不太一致:有的要求在快递面单上如实填写身份信息并查验;有的则表示核对一下就行,不一定要写下来;而在一些快递公司,根本无需查验身份证件,化名与谎报身份证号也能顺利寄件。总体来说,落实效果并不理想。此外,100%先验视后封箱的规定也未落实好,“别说看身份证了,很多快递员连里面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看,只口头问你一句寄的是啥,你说是啥那就是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郭先生对此颇有体会。

快递实名制的落地实施为何如此困难?各方表示都有苦衷。“我们不是公安,没有权力查看客户证件,客户要是担心泄露他的个人信息不愿意配合,我们也不能强求。再说如果客户拿的是一个假身份证,我们也没办法辨别啊。”天天快递一名揽件员小刘向笔者诉苦。韵达速递某网点负责人张先生则认为,真正落实势必增加企业的设备成本和时间成本,还会降低效益,“快递的最大优点就是快捷、方便,现在整这么多事儿,客户嫌麻烦,他不查证我查证、他不开箱我开箱,客户就会流失掉,所以大家都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近期以来,公司在仓库里都安装了X光机随时抽检,一般出不了什么大问题。” 张先生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如何加强防范恶性事件

快递员送来一个包裹,上面写的是法国香水,谁能想到里面装的竟然是炸弹!2012年元宵节傍晚,家住广州市天河区的李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经法院审理查明,犯罪嫌疑人郑铭东用假名邮寄法国香水的名义交寄自制爆炸物。当李某珂在客厅拆封包裹时发生爆炸,经法医鉴定,李某双眼失明,面部形成疤痕,损伤程度已构成重伤。

2013年12月24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凶手郑铭东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被判赔偿被害人80万余元。另一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某知名快递公司因未能尽到检视义务,对造成本案损害结果承担次要责任,被判处向李某赔偿人民币34.4万元。

除了炸药包裹,通过快递渠道邮寄毒品、危险化学品等违禁物品的新闻近年来并不鲜见。2014年6月25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4起涉毒犯罪案件进行公开宣判,通过对这些案件的梳理发现,运毒人员利用物流行业运输、管理的特点与现状,使其成为毒品运输犯罪滋生的新领域。

为什么快递业会成为诸多恶性事件频发的雷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庞涛分析,业务量巨大但监管缺失的行业现状正是不法分子选择快递渠道的主要因素。国家邮政局统计,自201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50个月同比平均增速超过50%;去年全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200亿件,稳居世界首位。“目前快递企业大多采用加盟式快速扩张,对加盟商缺乏有效管理,快递员的流动性又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培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快递公司往往是‘来者不拒’或‘不问出处’,毒贩也正好‘浑水摸鱼’,以假姓名、假地址填写运货单,只有电话号码是真的,一有风吹草动,就关机消失,这也给公安机关的案件侦查增加了难度。”庞涛说。

实名制需要配套措施“破解快递实名制实施难,关键是平衡好公共安全、企业盈利和个人信息安全三者的关系。”在庞涛看来,目前快递实名制之所以落地不稳,与消费者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心和经营者对业务量、成本的顾虑不无关系。

他认为,最佳的解决路径还是通过立法进行规范。一方面,要完善居民身份证法,解决国家邮政局颁布的实施方案的法律效力问题,让国家邮政局对快递员、快递公司查验居民身份证这个授权合法化,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和个人隐私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快递企业、快递员查验、登记、管理消费者身份信息的法律边界,改变法律法规太过原则化、违规成本过低的现状。“可以考虑为快递公司建立一个诚信档案,如果出现了个人信息泄露,就把相关快递公司、快递员纳入到‘黑名单’,然后对他进行公示和惩处,如此才能纾解消费者的顾虑。”

除了法律和制度规范,引入新技术手段也是推进快递实名制实施的一个方向。“实名制的实施、个人信息的保护、大数据的维护,光有制度还不够,必须有技术手段,对身份证件进行读取、联网查验、存储和维护,技术成熟后这些个人信息都不需要存在于面单上,而是直接记录到后台,将更加安全。”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同时,邱宝昌认为,尽管快递实名制有事前震慑的作用,但是它主要还是一种事后追查,要防患于未然,还需配套落实好开箱验视和过机安检。“你寄的快递有没有可能对公众安全造成影响?这个隐患在发件之前就要排除掉,作为快递公司,在寄件之前要查验、安检,检验完了再封箱、再寄。这个工作的意义不比实名制小。”

 

链接

3个100%

国家邮政局在2015年发布了《集中开展寄递渠道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规定自2015年11月1日起,除信件和已有安全保障机制的协议客户的快件、通过自助邮局等交寄的邮件、快件外,一律要求对寄件人电话号码及相关身份信息比对核实后方可收寄。至此,快递进入了“实名制”时代。今年3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中央综治办、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要求快递企业落实100%先验视后封箱、100%寄递实名制、100%X光机安检。


【责任编辑:王雪】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