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 何东 李小飞)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制度规则,并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4年5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已达到4.27万亿元。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2023年11月份数据显示,人民币已上升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升至第二位,并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这些数字不仅彰显了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的成果,也反映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和认可。
为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跨境资金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修订《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新修订的《规定》自2024年8月26日起施行,主要内容包括简化业务登记手续、优化账户管理、完善汇兑管理以及统一外汇风险管理模式。这些举措旨在构建简明统一的证券投资在岸开放渠道资金管理规则,提升QFII/RQFII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
在推动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方面,央行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首先,央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例如,央行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并大幅扩大其业务范围。
其次,央行不断完善市场制度规则,加强金融法治建设,为金融市场开放提供坚实保障。央行深入推进金融法治建设,强化法治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保护保障作用。健全金融法律体系,推动《金融稳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立法修法工作。同时,央行还加强了对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确保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央行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推出“债券通”、“互换通”等机制,央行促进了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为境外机构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投资渠道。数据显示,目前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1128家境外机构主体中,有564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21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57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此外,央行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推动国内金融规则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接轨,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央行上海总部主任金鹏辉表示,当前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加剧,人民币资产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凸显,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央行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包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制度规则、推动渠道、产品和业务创新。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央行对全球金融形势的深刻洞察,也展示了其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的决心。
此外,央行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央行不仅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还通过政策引导、部门协同、工具激励、银企对接等措施打好金融“组合拳”,持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例如,在绿色金融领域,央行通过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助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央行还注重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度,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强化普惠金融服务等措施,确保金融资源能够更加精准地流向实体经济。
央行在推动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同时,也注重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随着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