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 褚新兵 崔岳莺 李小飞)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宣布,自2024年10月28日起,将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正式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这一新举措标志着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又一次重要补充,旨在进一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买断式逆回购,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其核心特点在于债券持有人(正回购方)将债券卖给债券购买方(逆回购方),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从逆回购方购回相等数量的同种债券。这一操作不仅丰富了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也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流动性投放方式。
根据央行的公告,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的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操作方式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这一设计旨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流动性需求。
多位专家表示,央行此次推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是对当前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有效补充。梳理央行现有的流动性投放工具,主要包括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1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投放长期流动性的国债买入和降准等。然而,1个月到1年的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相对不足。买断式逆回购的推出,预计将覆盖3个月、6个月等期限,增强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Wind数据显示,11月、12月各有1.45万亿元MLF到期量,达到目前MLF余额的40%。叠加政府债券发行、年末现金投放等因素,年底时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面临较大补缺压力。央行在此时推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有利于更好对冲四季度MLF集中到期的影响,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
此外,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的推出还有望带动全市场买断式回购业务的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主流模式是质押式回购,但交易中债券押品被冻结在资金融入方账户,无法继续在二级市场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而买断式逆回购工具则允许债券的所有权在交易过程中发生转移,从而提高了债券的流动性。随着更多海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他们更习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买断式回购。央行推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操作工具,也为市场发展买断式回购业务提供了示范作用。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的推出还有助于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已基本建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成为主要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基本上围绕这一中枢上下波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的推出,将进一步增强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形成更加稳定、可预期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是其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又一次重要补充。这一新举措不仅丰富了流动性管理工具,提升了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还有望带动全市场买断式回购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利率走廊机制,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