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刘莎莎 崔岳莺)工业和信息化部10月份的中小企业运行数据令人振奋,指数稳稳站在荣枯线之上,生产、销售等关键指标均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改善趋势。这背后,是政策的精准施策与企业的奋力拼搏共同交织出的动人乐章。接下来,相关部门将秉持“持续优化、精准施策”的原则,持续完善支持政策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指出,将着力构建一套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长效机制,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等核心领域,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力求在降本、提质、增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持续稳健回升。
“得益于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逐步发力与显效,市场需求逐步回暖,中小企业的信心也随之增强。”梁志峰详细阐述道,从生产端来看,中小企业今年以来的生产活动总体保持平稳扩张的态势,10月份中小企业生产指数高达50.7%,这已是连续第六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彰显出中小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而从销售端来看,国内市场需求的回暖如同一股暖流,有力带动了中小企业国内销售的显著回升,10月份中小企业内贸指数达到50.2%,环比上升3.7个百分点,展现出市场需求的强劲反弹力。此外,中小企业出口指数也表现出色,10月份达到51.9%,连续七个月稳居景气区间,显示出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不少中小企业正抢抓机遇,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步伐,积极拓展更多商机。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现场,一款身高1.7米的人形机器人样机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这款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在关节自由度、协调性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创新,能够承担高达40千克的负重。公司总裁李卫铳满怀信心地表示,目前公司已手握两个订单,并计划在2025年将订单量提升至40个,期待与上下游客户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创辉煌。
在政策的引领下,中小企业不仅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更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广东玛斯特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副总经理赵瑾介绍,今年公司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比去年增长了50%。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公司正以“小场景、快交付、微转型”的灵活策略开拓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务实可行的转型方案。
而地方层面也在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达到1.46万家,形成了300个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不仅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截至2023年底,300个国家级集群共创造产值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展现出强大的集群效应和增长潜力。
在东莞市万江街道的数控装备产业集群中,广东沃德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家扎根于此十几年的企业,从最初的小微企业逐渐成长为3C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客户覆盖立讯精密、比亚迪、日本电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这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然而,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和难预料因素,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依然不容忽视。订单不足、成本攀升、人才引进难等问题仍困扰着许多企业。对此,业内人士呼吁,需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动力。
为回应这一呼声,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相关政策部署将持续发力,坚持“发展和帮扶”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将着力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将持续完善支持政策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保障。梁志峰介绍,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携手相关部门,共同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机制体系,完善“选种、育苗、培优”的全周期培育体系,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将深入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工作,完善集群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制定出台促进集群发展的若干具体措施,引导地方完善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因地制宜地培优企业、做强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到2027年中小企业上云率超40%”的目标。同时,还发布了2024年度大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榜单,并正式启动了“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全国行活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出,无疑将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融资需求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助推企业降本提质、增强发展动能。
展望未来,梁志峰表示,将持续开展城市试点工作,分类梯次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进程。同时,还将加快中小企业链群融通转型步伐,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效机制。此外,还将强化融通创新力度,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之中,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