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即将设立,“科技板”债券市场启航,银行信贷与股权投资双向发力

中经联播3月18日北京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在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驱动下,科技型企业正迎来资本市场的空前支持。从银行信贷倾斜到股权基金加速布局,从科创债扩容到国家级引导基金落地,多路资金正以万亿级规模涌入科技创新领域,为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加码:国家级基金与“科技板”启航
据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近日透露,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于近期正式设立,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预计撬动地方和社会资本近万亿元,重点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债券市场将推出“科技板”,对标股票市场科创板,定向支持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机构发行债券融资,完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资金链。
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同步升级,规模从5000亿元扩大至8000亿-10000亿元,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利率成本显著降低,惠及更多中小型科技企业。
银行信贷创新:从“看砖头”到“看专利”
银行业正加速转型科技金融主战场。交通银行通过“投贷联动”模式为星河动力等民营火箭公司提供定制化融资,解决其研发周期长、现金流紧张难题。工商银行设立80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以“耐心资本”定位支持硬科技;建设银行推出“技术流”“星光STAR”等评价工具,实现“不看砖头看专利”,破解轻资产企业融资困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26.5%,科技金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股权投资扩容:国资“大胆资本”入场
股权投资基金成为科创生态的关键推手。广州、北京等地试点政策突破性放宽国资投资限制,允许单项目亏损比例达100%,激发“大胆资本”入场。目前,全国VC/PE资金超六成投向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赛道,清科研究中心预测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将持续涌现投资机遇。
以广汽资本为例,其2025年首期科技创新债获“AA+”评级,依托产业背景加速汽车产业链技术整合,展现“产投协同”新范式。
地方实践:多元化融资生态成型
地方层面,安徽、江西、北京等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科创产品,构建区域创新高地。北京市科委推出“股债联动”试点,鼓励“贷款+直投”模式,最高补贴500万元,吸引银行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深圳则瞄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计划2027年前突破AI芯片、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配套政策与资本形成闭环。
专家建言: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清华大学田轩教授指出,需进一步打通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完善容错机制,缓解“长钱短配”矛盾。招联金融董希淼建议,探索商业银行直投科技企业,推动“投贷联动”制度化,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随着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落地、“科技板”债券市场启航,叠加银行与股权资本的双向发力,中国科技金融生态正迈向“全链条、多维度”支持阶段。这场万亿级资本潮涌,不仅为科技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更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