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3月20日北京讯 ( 褚新兵 严晓娟 孔义明 )在监管层明确表态后,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恢复适用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证监会近日表示,将稳妥恢复这一标准,支持未盈利优质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同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增强制度包容性,锚定新质生产力
证监会党委在3月11日的会议中提出,要“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并计划推出示范性案例以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两会期间进一步明确,将用好“绿色通道”和未盈利企业上市制度,更精准支持科创企业融资。
第五套标准自科创板设立以来,即以“市值+研发”为核心,允许市值不低于40亿元、研发成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企业上市,尤其为生物医药企业(需核心产品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提供融资通道。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科创板585家上市企业中,20家通过第五套标准成功上市,其中9款Ⅰ类新药获批,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62亿美元,显著推动医药创新。
生物医药企业成主力,二级市场波动引关注
尽管第五套标准助力研发转化,但其无盈利要求的特性也带来市场波动。以君实生物为例,该公司2020年以第五套标准上市后,连续五年亏损累计超80亿元,股价较发行价下跌46%,较峰值缩水86%。此类案例凸显了投资者需理性看待科技企业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
动态评估体系与持续监管并重
业内普遍认为,恢复第五套标准需同步强化风险管控。开源证券副总裁孙金钜建议,应建立动态“科创属性”评估机制,引入行业专家委员会甄别技术原创性;同时将大股东减持与研发投入、商业化进度挂钩,防止资本套利。此外,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要求企业定期披露研发进展,以提升透明度。
2024年,证监会已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提高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门槛,并推出“科创板八条”,强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出”的未盈利企业。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优化标准将吸引更多潜力企业,但需严格筛选“优质”与“真科创”属性,而非仅聚焦“未盈利”。
平衡融资与风险,构建长期生态
资深投行人士王冀跃提醒,第五套标准企业多属高风险领域,普通投资者需谨慎。监管部门需在放宽准入的同时,强化投资者教育,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入场。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科创板IPO数量或达150家,融资规模超千亿元,但需平衡一二级市场关系,避免流动性冲击。
随着政策落地,科创板或迎来新一轮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硬科技企业上市潮。吴清强调,资本市场需包容科技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科学工具管理风险,为创新提供“试错空间”。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恢复,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迈入新阶段。在政策与监管的双重护航下,未来能否培育出更多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仍需市场各方协同共建“风险共担、价值共创”的生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