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施泰因迈尔签署《基本法》修正案,欧洲财政保守主义时代终结?
中经联播综合(褚新兵 张宇晖 雨蝶 )当地时间3月22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正式签署《基本法》修正案,为德国政府突破“债务刹车”机制、启动高达数千亿欧元的财政扩张计划扫清最后障碍。这一历史性举措标志着德国财政政策从紧缩转向积极投资,旨在通过举债重振经济,并应对地缘政治与能源转型挑战。
三大支柱构建万亿债务计划
根据修正案,德国政府将实施三大核心改革:
放宽国防债务限制:允许联邦政府在国防、网络安全及对乌克兰援助等领域的支出超出国内生产总值(GDP)1%时,通过举债融资。2025年,仅国防预算一项将达GDP的3%(约1290亿欧元),较此前大幅提升。
设立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该基金不受“债务刹车”约束,用于未来12年的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气候转型。其中,3000亿欧元由联邦政府支配,1000亿欧元分配至各州政府,剩余1000亿欧元注入气候与转型基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工业。
扩大地方财政权限:各联邦州可额外举债相当于GDP 0.35%的资金(约150亿欧元/年),用于地方投资项目,打破原有预算平衡限制。
经济影响:刺激增长与通胀隐忧并存
此次改革被德国执政联盟视为“经济复兴的关键”。银河证券测算,若财政乘数效应显著,2026年德国GDP或增长1.81%,进口增长超5%。德意志银行指出,基建投资可能重振低迷的制造业(PMI已连续32个月低于荣枯线),而气候基金将加速能源转型。
然而,风险亦不容忽视。德国经济研究所警告,债务激增或推高通胀,削弱增长效果。未来四年,德国总债务预计增加40%(约1万亿欧元),年利息支出或达500亿欧元,偿债压力转嫁至后代。市场反应迅速,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2.77%,创近一年新高。
争议焦点:豪赌还是陷阱?
尽管政府宣称此举将“保障国家安全与经济竞争力”,但批评声浪高涨:
执行效率存疑:德国官僚体系繁冗,基建项目常因审批拖延与技术人才短缺难以落地,资金或被低效消耗。
军备扩张争议:国防预算激增被指“破坏性开支”,采购美国武器系统(如F-35战机)加剧对美依赖,实际经济收益有限。
欧盟连锁反应:德国长期倡导财政纪律,此次转向或动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法国、意大利等国可能效仿,加剧欧元区债务风险。
政治博弈:绿党妥协与组阁角力
修正案由联盟党、社民党联合提出,绿党以支持气候基金为条件投下赞成票,促成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分析认为,此举是新政府组阁谈判的“财政基石”,但亦暴露党派利益交换的妥协性。绿党议员莎拉·瓦根克内希特抨击:“用环保标签包装军备贷款,是对气候目标的讽刺”。
未知领域的财政冒险
德国此次改革终结了自2009年以来的紧缩传统,转向“大财政”模式。若资金高效投入生产性领域,或可重塑欧洲经济格局;反之,债务失控恐使“欧洲引擎”陷入长期危机。正如德国前财长林德纳所言:“这是一场豪赌,结果或将定义未来数十年的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