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2日杭州讯 (褚新兵 陈子彧 通讯员陈光友)数字经济浪潮下,浙江省通过“产业大脑”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无感授信”新路径。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链数据,银行可直接抓取核心企业信息,精准评估上下游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实现贷款“秒审批、秒到账”。截至2025年2月12日,浙江省通过该模式累计为46.2万家小微企业提供授信1.67万亿元,实际放贷1.14万亿元,成为全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标杆样本。
“产业大脑+无感授信”:破解小微融资痛点
浙江省作为制造业强省,近年来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推动30余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覆盖电机、化工、纺织等年产值超500亿元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大脑”通过整合政府、企业、行业数据,构建起数字化知识中心,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工艺优化、运营管理等解决方案,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实时、透明的信用评估依据。
以电机产业大脑为例,其依托舜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覆盖全国29个省份、752家企业,推动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5%。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对接平台数据,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提供“舜智云证”数字信用凭证,实现融资申请、审批、放款全流程线上化,最快仅需数秒。
政策驱动:从试点到全域覆盖
浙江省自2021年启动产业大脑建设以来,政策支持不断加码。2023年发布的《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业大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2024年,浙江省经信厅公布年度优秀产业大脑名单,涵盖织造印染、智能电气、服装等10个细分领域,进一步夯实了数据底座。
浙江金融监管局同步发力,推动银行机构与产业链数据系统对接,将核心企业的交易数据、纳税记录、供应链稳定性等动态指标纳入风控模型,开发“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产品。例如,工商银行的“制造e贷”、邮储银行的“商贸e贷”等创新产品,均依托产业大脑数据实现精准授信。
成效显著:小微融资成本下降30%
“无感授信”模式不仅提升了融资效率,还显著降低了小微企业的综合成本。据测算,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和信息收集成本,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传统模式下降约30%,贷款审批周期从平均1个月缩短至1周内。在绍兴市,一家智能装备企业通过当地工作专班“联合会诊”,仅5天便获得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重庆某船务公司则通过信用叠加抵押的创新方案,快速解决500万元融资需求。
深化多跨协同,打造全国样板
浙江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产业大脑与更多金融机构、科技平台协同,探索“数据要素+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同时,计划将社会治理、环保绩效等非财务指标纳入授信模型,进一步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
业内专家指出,浙江的“产业大脑+无感授信”模式,不仅破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更通过数字化改革激活了产业链生态,为全国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可复制的“浙江经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这一模式有望辐射更多区域,助力中国制造向“智造”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