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4月2日北京讯 (周子智 李小飞 崔岳莺)随着季末扰动逐步消退,央行操作持续呵护流动性,市场资金面呈现平稳偏松态势。财政部3月31日宣布,2025年将发行首批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一重磅政策与4月资金面的多重利好因素叠加,预示着4月流动性有望迎来“小阳春”。
特别国债发行:护航金融稳定,提振市场信心
本次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达5000亿元,旨在增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提升其稳健经营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历史经验显示,特别国债的发行往往成为市场流动性的“稳定器”。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有效补充了银行资本金,稳定了金融体系;2007年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则助力外汇投资公司的成立,优化了政府债务结构。
本次发行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预计将通过多种认购方式实施,既能满足银行资本补充需求,又能减少对市场流动性的直接冲击。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特别国债的发行将直接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同时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4月资金面:多重利好共振,宽松格局可期
1. 政府债务净融资减少,流动性缺口收窄
国债偿还规模大增:4月份国债偿还规模预计较大,净融资规模或环比下降3104亿元至2861亿元。
地方债新增规模下降:已披露省区市的新增一般债、专项债规模较3月减少,预计4月合计新增地方债3718亿元,环比下降657亿元。
综合效应:政府债务供给规模(国债净融资+新增地方债)预计达6579亿元,环比下降3761亿元,形成显著流动性补充。
2. 财政收支“收大于支”,但压力有限
财政收入大月:4月通常为财政收入大月,但公共财政净收入预计仅1977亿元,对流动性消耗较小。
财政支出释放资金:3月末财政支出释放资金规模较大,叠加4月信贷投放规模低于3月,形成流动性支撑。
3. 央行政策工具箱充足,对冲压力无忧
MLF超额续作释放暖意:3月央行开展4500亿元MLF操作,净投放630亿元,中标规则调整(多重价位中标)体现呵护态度,有效缓解大行负债压力。
逆回购操作灵活精准:4月首个交易日,央行开展649亿元逆回购操作,尽管净回笼3130亿元,但DR007利率已降至1.8421%,显示流动性转松趋势。
后续工具待命:若政府债供给加速推高资金利率,央行或通过降准、改制后的MLF超额续作(如2022年12月超额平价续作5910亿元MLF)、重启国债二级市场买入操作(如2024年8月净买入1000亿元国债)等方式对冲压力。
潜在风险与应对:紧平衡下的“安全垫”
尽管4月资金面宽松可期,但政府债供给加速可能阶段性推高资金利率。对此,央行已做好应对准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央行将结合买断式逆回购和MLF操作,保持中期流动性净投放,同时密切关注长端利率风险和资金空转现象,避免流动性过度宽松。”此外,外部因素如中美关税博弈、资本流动也可能对资金面产生扰动,需持续关注。
流动性“小阳春”助力稳增长
特别国债的发行与4月资金面的多重利好因素共振,为市场注入强劲信心。央行政策工具箱的充足性,为应对潜在风险提供了坚实“安全垫”。随着流动性宽松窗口的打开,实体经济有望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助力稳增长目标实现。正如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所言:“4月资金利率中枢有望下行至1.8%附近,波动幅度收窄,为债市和实体经济创造更加平稳的金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