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7日北京讯(张佳乐 崔岳莺)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加大宏观调控强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央行将推出三类共10项具体政策,涵盖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创新及资本市场支持等关键领域。这一政策组合拳被市场视为继2024年多轮宽松后,央行再度释放强信号,预计将释放超万亿元流动性,并直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政策组合拳:降准降息“双箭齐发”,结构性工具精准加码
1. 数量型政策:释放流动性,降低银行资金成本
降准0.5个百分点: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这是2024年以来第二次降准,累计释放流动性已达2万亿元。此次降准后,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增加,有助于扩大信贷投放。
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降至0%,进一步释放特定领域流动性。
2. 价格型政策:降息周期延续,融资成本再下调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5%降至1.4%,预计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0.1个百分点。
结构性工具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1.75%降至1.5%)和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2.25%降至2%),降低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取资金的成本。
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从2.85%降至2.6%,以100万贷款、30年等额本息计算,月供减少约132元,总利息节省4.76万元。
3. 结构性政策:精准滴灌科技创新与消费领域
科技创新再贷款扩容:额度从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持续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5000亿元额度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养老、文旅、医疗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支农支小再贷款加码:新增3000亿元额度,与调降利率政策协同,定向支持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
资本市场工具优化:合并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增强市场流动性。
科创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行低成本、长期限债券。
政策深意: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三重目标
1. 稳增长:流动性与成本双管齐下
降准释放的1万亿元流动性将直接注入银行体系,结合政策利率下调,预计带动LPR下行,降低企业贷款成本。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3.7%,此次降息将进一步压缩至3.6%以下,直接减轻企业利息负担。
2. 调结构:精准支持薄弱环节
结构性工具的创新与扩容是本轮政策亮点。例如,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增加60%,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填补了政策空白,支农支小再贷款与利率下调形成协同效应。2025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远超整体贷款增速,显示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
3. 防风险:资本市场工具托底预期
优化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旨在稳定股市预期。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互换便利工具已使用1050亿元,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贷款达3000亿元,有效阻断市场负向循环。此次额度合并后,工具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市场影响:从购房者到企业,全方位降成本
1. 购房者:月供压力实质性减轻
以深圳首套房贷款500万元、30年期为例,利率从2.85%降至2.6%后,月供减少约700元,总利息节省25.2万元。二套房利率同步下调,改善型需求受益明显。
2. 企业:融资成本与门槛双降
小微企业: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后,部分地方法人银行贷款成本已低于4%,较2024年下降0.5个百分点。
科创企业:科技创新再贷款扩容后,企业债券发行利率预计降至3%以下,低于同期LPR超1个百分点。
3. 资本市场:流动性与信心双重提振
股市:8000亿元支持工具额度合并后,机构资金获取能力增强,预计带动股市日均成交额提升10%-15%。
债市:政策利率下调推动国债收益率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跌破2.3%,企业债发行成本进一步降低。
深层逻辑: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
央行此次操作并非孤立举措,而是与财政政策形成合力。2025年一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8%,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激增19%。政策组合拳下,预计二季度GDP增速有望维持在5.3%-5.5%,全年实现5%增长目标概率增大。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首次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通过“再贷款+征信担保”模式,为科创债券提供违约风险分摊。这一工具若推广,可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超1个百分点,助力破解“卡脖子”技术融资难题。
未来展望: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降息空间仍存
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政策利率或再降10-20个基点,LPR非对称下降可能性增大。央行表示,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动态调整工具,并探索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等新工具补充流动性。
对于购房者而言,当前或是低位入市窗口期。但需注意,房价波动仍需警惕,一线城市因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较高,政策效应更显著;三四线城市需防范“利率下调-需求透支-房价承压”传导链。
可以预见,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目标下,中国货币政策正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