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7日北京讯(何东 李小飞)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力加劲推动既定政策落地见效,加快加强增量政策储备”,近期将推出八项增量政策,涵盖信贷投放、风险处置、资本市场支持、保险资金运用等多个领域。这一政策组合拳被市场视为金融监管部门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稳增长、稳预期”部署的关键举措,预计释放超万亿元资金活水,直接赋能实体经济。
政策核心:八项增量工具全解析
1. 信贷投放“精准滴灌”
扩大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要求银行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对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低于全部贷款增速的机构实施“窗口指导”。
2. 风险处置“拆弹攻坚”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2025年计划处置高风险机构300家以上,优先吸收省内资产规模较大、风险较低的农商行参与改革。
房地产融资“白名单”扩容:将商品住房项目贷款全部纳入“白名单”,预计新增融资1万亿元,保障在建项目按时交付。
3. 资本市场“双向发力”
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2.0:额度从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允许机构以债券、股票ETF等资产换入国债、央票,增强流动性管理能力。
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利率从1.75%降至1.5%,预计撬动上市公司回购资金超3000亿元,稳定资本市场预期。
4. 保险资金“长钱入市”
优化偿付能力规则:对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保险公司,风险因子从0.35下调至0.3,释放资本占用约2000亿元。
试点保险资管公司参与国债期货:允许保险资金通过国债期货对冲利率风险,提升长期债券投资意愿。
政策深意: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术
1. 稳增长: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八项政策直击实体经济痛点。例如,科技创新再贷款扩容后,企业设备更新贷款成本可低至3%以下,较2024年下降0.5个百分点。房地产“白名单”机制下,2025年一季度项目贷款投放已达4000亿元,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从-9.6%收窄至-5.2%。
2. 防风险:从“被动处置”到“主动拆弹”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被置于突出位置。2025年计划处置的300家高风险机构中,农村金融机构占比超70%,通过“吸收合并+引入战投”模式,预计化解不良贷款超5000亿元。同时,保险资金风险因子下调后,预计新增股市投资超3000亿元,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压舱石”。
3. 促改革:从“单兵突进”到“系统协同”
政策组合拳体现监管思路升级。例如,互换便利2.0与股票回购贷款形成“流动性供给-需求响应”闭环,一季度已带动非银机构增持股票超2000亿元。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试点,则打通了债市与股市的风险对冲渠道。
市场影响:从企业到居民,全方位降成本
1. 企业端:融资渠道与成本双优化
科创企业:再贷款扩容后,北京某人工智能企业贷款成本从4.5%降至3.2%,研发投入增加30%。
房企:“白名单”机制下,广州某民营房企获得10亿元项目贷款,利率从5.5%降至4.0%,保障项目按时交付。
2. 居民端:财富管理与保障双提升
股市投资者:互换便利2.0带动券商两融余额增长15%,融资利率从7%降至6.5%。
保险消费者:风险因子下调后,重疾险、年金险等产品费率预计下降5%-8%。
3. 资本市场:流动性与信心双重提振
股市:政策组合拳发布后,A股日均成交额提升12%,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创年内新高。
债市:保险资金增配国债预期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3%,企业债发行成本降至3.5%以下。
深层逻辑: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此次政策出台与央行“10项政策”形成共振。例如,央行降准释放的1万亿元流动性,与金融监管总局“白名单”机制下的1万亿元融资需求精准对接。同时,互换便利2.0与央行国债买卖工具形成“央行-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的传导链条,预计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升至9.5%。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首次明确“允许保险资管公司参与国债期货”,这一突破性安排将提升保险资金对长期利率债的配置意愿,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提供稳定需求。
未来展望:政策工具箱持续扩容,降息空间仍存
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政策利率或再降10-20个基点,LPR非对称下降可能性增大。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根据经济形势动态调整政策,并探索“监管沙盒”等新工具防范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当前或是融资窗口期。但需注意,政策红利更青睐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企业,如科创、绿色、民生等领域。可以预见,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目标下,中国金融监管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