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凤荣

5月20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册翻开崭新篇章。作为首部专门性基础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经济治理体系迈入"制度型赋能"新阶段。这部承载着5500万户民营企业期待的法律文本,不仅以9章78条的体量构建起民营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更以法治思维破解体制性障碍,为民营经济注入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
法治破局:从"政策红利"到"制度红利"的跨越
立法突破传统政策框架,将"两个毫不动摇"从政治宣言转化为法律条文。法律首次确立民营经济组织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三原则,犹如三把金钥匙,开启横亘在民营经济面前的"玻璃门""旋转门"。在湖北某文化公司承接省级文旅项目的实践中,法律实施的"首月效应"已然显现:曾经国企垄断的政府采购领域,民营企业凭借创意实力公平竞标,市场准入壁垒在法治利刃下消融。
法律构建的制度红利远不止于此。在科技创新维度,明确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赋予民营经济组织参与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坦言:"过去参与国标制定像'陪跑',如今法律撑腰让我们敢投入真金白银搞研发。"这种制度赋能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2025年一季度,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3.6%,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崭露头角。
信心重构:从"焦虑预期"到"稳定预期"的蜕变
法律条文化作市场主体的"定心丸"。针对长期困扰民企的账款拖欠顽疾,专设条款建立调解处置程序,明确禁止签订"背靠背"付款条款。上海某建筑企业财务总监算过一笔账:新法实施后,应收账款周转率提升40%,资金链压力骤减,企业敢接大订单了。这种确定性还体现在执法层面,禁止趋利性执法、规范异地用警等规定,让企业家不再因"一纸调查令"而惴惴不安。
法治阳光催生发展动能。法律明确"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方针",这种制度性承诺极大提振市场信心。调研显示,85%的受访民企计划扩大研发投入,72%的企业拟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在浙江义乌,跨境电商企业正加速布局海外仓,某物流巨头新签30万平方米仓储协议,企业负责人直言:"法律保障让我们敢下'先手棋'。"
生态重塑:从"单兵突进"到"协同发展"的跃升

法律激活市场生态的"鲶鱼效应"。在政府投资领域,要求合理设置双方权利义务、明确风险分担机制,倒逼PPP模式规范化。某智慧城市项目招标中,民营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国企组建联合体,项目成本降低18%,建设周期缩短30%。这种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正在重塑产业链供应链格局。
法治护航下的政企关系焕发新机。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让"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在深圳前海,政府服务专员驻点民营企业,政策解读会开到生产线。某科技企业创始人感慨:"过去是'求着给政策',现在是'追着送服务',这种转变比减税降费更暖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施行不仅是一部法律的落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当法治成为民营经济最坚实的"铠甲",当制度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中国民营经济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新的传奇。这部长达78条的法律条文,正化作滋养市场主体的"阳光雨露",见证着"两个健康"的法治实践,铸就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作者为本网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