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量比上个月增加了近20%,江苏苏州一家精密零部件制造厂的负责人陈明华在车间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中经联播6月11日北京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6月10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9.5,较4月份上升0.3点,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下降趋势。
八大分项指数呈现“7升1平”的全面改善态势,其中宏观经济感受指数跃升0.7点,企业效益指数上升0.4点,市场活力和投资意愿明显增强。
指数回暖,经济“毛细血管”重现活力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经历两个月下行后,5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回升至89.5。
指数编制覆盖全国3000家中小企业,涵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八大关键行业。这项被视为中小企业运行状况“晴雨表”的指标回升,预示着经济毛细血管正重新焕发活力。
分项数据展现全面向好趋势: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7点,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6点,市场指数上升0.2点。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此前持续承压的效益指数本月也上升0.4点,达到74.8。
“多数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和未来行业发展保持信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如是说。
政策组合拳显效,企业发展预期改善
此次指数回升背后,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结果。4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各项稳经济政策加速落地。
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法律保障。这部法律与修订后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共同构建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随着宏观政策加力实施,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善,宏观经济感受逐步好转,发展预期回升明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分析道。
资金状况改善成为关键支撑因素。5月资金指数达101,较上月上升0.3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行业冷暖不一,区域发展差异明显
行业数据揭示了复苏的不均衡性。八大行业中,六个行业指数上升,两个下降。
工业领域表现亮眼,指数上升0.6点;交通运输业同样上升0.6点;信息传输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均上升0.4点。然而,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仍面临压力,指数分别下降0.2点和0.3点。
区域差异同样显著:东部地区指数90.5,中部90.3,西部88.7,东北地区81.8。
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指数分别较上月上升0.3、0.8和0.6点,而西部地区指数则微降0.1点。这种区域分化反映了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与政策响应速度的差异。
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精准帮扶在行动
6月正值2025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各部委和地方正推出一系列**暖企惠企举措。
工信部、国资委等四部门部署开展 “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陕西、青岛、成都等地接连开展专项对接,推动资源精准对接。
在上海经信委指导下,一场“工业供应链助企增效”对接活动走进海智在线公司。平台创始人佘莹介绍:“我们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工艺优化,突破地域与行业壁垒。平台90%的注册工厂是500人以下中小制造企业。”
工信部等17个部门联合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推出73项惠企服务举措,覆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等五大方面。
挑战犹存,巩固向好势头需持续发力
尽管指数回升,但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指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国内需求和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较大。”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仍处于100的景气临界值以下(89.5),表明完全恢复仍需时日。成本压力虽暂缓但未减轻,5月成本指数112,与上月持平。
展望未来,政策层面将聚焦关键领域: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被置于首位。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大市场机遇。
金融支持持续加码。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带动“耐心资本”聚焦国家战略,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项目。
马彬指出,虽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但政策效应正在持续释放。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期间,73项惠企举措全面铺开,从上海的生产车间到深圳的科技实验室,中小企业的机器再度轰鸣。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9%,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注入实体经济。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满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89.5的数字背后,是万家企业重拾信心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