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新办发布会详解综改试点新政策,大湾区企业迎“双重上市”利好。

中经联播6月12日北京讯(张佳乐 商和泉)6月12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和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共同亮相,解读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
这份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重磅文件,在深圳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元、跃居全国城市首位的背景下出台,为特区新一轮改革开放注入强劲动能。
外贸新高度背后的改革新布局
“深圳是全国的开放大市、外贸强市。”覃伟中市长在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4%,出口连续实现“32连冠”。
面对全球经济复杂形势,深圳去年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在发布会现场,覃伟中展示了深圳下一步的开放路线图——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
《意见》明确要求深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此深圳将实施四大举措: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枢纽、促进高水平双向投资、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在盐田港便利通关、燃料加注结算等方面,深圳将加大探索力度;同时加强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研究。
金融开放突破,大湾区企业迎双重上市机遇
发布会现场,一项金融创新政策引发关注。《意见》明确提出:允许在港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
“这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突破。”李春临表示。这一政策意味着符合条件的湾区企业将拥有“双重上市”机会,打通了跨境资本流动的新通道。
金融改革清单不止于此。《意见》还支持保险资金依法合规投资在深圳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并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和知识产权证券化体系。
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深圳将依托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科技产业融合,破解创新链产业链堵点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披露了一组关键数据: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2200亿元,占GDP比重6.46%,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这些数字背后,是深圳科技创新动能持续迸发的现实写照。根据《意见》,深圳将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先行先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保持在90%以上。”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将支持深圳在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先行先试。
在具体改革上,深圳将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赋予其在项目甄选、团队组建、技术路线选择、经费支配等方面更大管理权限。
服务业开放,前海金融创新引领全国
张虎常务副省长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广东支持深圳扩大服务业开放的举措。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提出了14个方面120多项改革任务。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十五年以来,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张虎透露,前海在金融开放方面已形成14项全国“首创”“首批”的创新实践。
目前,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港资控股的证券公司、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等纷纷落户前海,使该区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医疗开放领域,广东已支持全国首个外商独资专科医院项目在深圳落地,并在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等领域引进13家外资企业。
平台赋能,前海河套打造改革“试验田”
发布会现场,香港媒体特别关注前海、河套两大平台的新使命。覃伟中回应称:“前海承担着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重大使命,河套肩负着促进深港协同科技创新的重大任务。”
在河套深圳园区,《意见》提出的“实施科研设备、耗材等进出境便利化管理”将发挥独特优势。该区域具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条件,能为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提供“平台”和“通道”。
目前,全球计算联盟、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等5家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已落地河套。《意见》专门要求“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深圳将在这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前海则在专业服务开放上取得突破,已累计实现25类港澳专业人士跨境便利执业,为落实《意见》提出的扩大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春临在发布会总结时强调,深圳要当好改革“排头兵”,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随着《意见》的落地实施,深圳将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国际船舶登记等领域率先突破。
这座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城市,正以制度创新回应时代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