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6月13日北京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黄浦江畔,渣打银行交易室内,2025年首笔信用联结票据成功发行;临港新片区,第19家再保险运营中心正式挂牌 - 开年首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连落数子。

2025年1月的上海金融界异常忙碌。人保财险在元旦当天完成新年首单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三天后,渣打银行(中国)发行国内外资银行首笔信用联结票据;一周内,中银保险和太平再保险的上海运营中心获批设立,使临港再保险运营中心总数攀升至19家。

外资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国际再保险功能区登记保费持续攀升,金融规则体系不断完善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2025年伊始呈现出强劲动能。
开放突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进展
上海金融监管局正以“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思路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该局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上海正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的“试验田”作用,在多个关键领域实施突破性探索。
在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跨境金融创新正加速落地。上海金融监管局密切协同相关部门,开展非居民并购贷款、银团贷款跨境转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
同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外资机构诉求响应常态化机制,探索差异化监管。
“上海深刻认识作为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使命和责任。”上海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正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发挥在沪外资金融机构的连接作用,深化国际金融治理协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已在2024年落地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数量增至1782家,彰显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吸引力。
再保险枢纽:19家运营中心聚集临港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已成为金融开放的重要窗口。2025年首单再保险分入业务在此落地,标志着上海再保险功能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再保险运营中心的加速集聚成为显著趋势。1月8日,中银保险、太平再保险获批设立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使临港新片区获批设立的再保险运营中心总数升至19家。
上海金融监管局正落实对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贴身监管职责,逐步提升航运金融全球服务水平。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上海在全球保险市场的地位,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完善的风险保障网络。
再保险枢纽的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提升的关键一环。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发布的“科创板八条”及“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科技金融:创新评价体系破解融资难题
在张江科学城,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的创新实践正在改写科技企业融资规则。该行自主研发的 “技术流”评价体系,通过9个维度279项指标评估企业技术实力,颠覆了传统依赖财务报表的信贷评审模式。
“对于刚成立或还在孵化期的企业,我们不再看企业报表本身,而是通过比对10多项科创相关要素确定支持力度。”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行长夏万杰介绍。截至2024年一季度,该模式已审批832户企业,审批金额572.34亿元。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则于2021年成立科技金融专班,建立“六专机制标准”。2022年疫情期间,该行通过视频沟通完成对雄程海洋的授信流程,将贷款额度从数千万元增至数亿元,稳定了企业百余家供应商。
“我们尽量用投行的眼光去做科技类企业。”交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副行长丁岷表示。该行曾用不到两周时间为自动驾驶企业纵目科技解决融资关键期的资金需求。
千亿基金:资本流向硬科技前沿
2024年,上海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闵行区“大零号湾”创新策源馆,碳索一号卫星、C919大飞机发动机等模型展示着上海的科技实力。作为上海唯一以“创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区,这里已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其中估值超10亿元企业43家。
为服务这些企业,闵行区设立首支“硬科技”创投基金——大零号湾创新策源私募基金,并成立基金联盟,集聚65个基金管理团队,资金规模超200亿元。
建设银行上海大零号湾支行则通过善新贷、善科贷、科创贷等数十项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产业注入活力。
金融支持效果显著。截至2023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达2.99万户,较年初增长近50%;贷款余额10486.31亿元,较年初增长52.14%。
绿色转型:金融“活水”灌溉低碳经济
在上海化工区,全国首笔“保险+转型金融贷款”的创新模式正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中国太保产险携手上海农商银行,为澎博钛白发放**41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采用可持续发展挂钩模式,将利率与企业转型绩效目标相挂钩。
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按照《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标准,为上海华谊集团提供36亿元资金支持,用于“华谊合成气供应及配套项目”建设,该项目利用绿色工艺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降低碳排放。
渣打银行则与中远海运发展签署协议,提供支持全产业链碳足迹追踪的集装箱制造、销售、租赁和运营贷款资金。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创新推出“ESG惠利贷”,将企业ESG表现纳入审批、定价决策依据。该行在青浦设立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家绿色支行,深度融入长三角绿色发展大局。
监管升级:“六加”行动筑牢金融安全网
金融开放与创新离不开风险防控。上海金融监管局正开展“六加”专项行动,落实落细87项举措,强化内部治理、提升监管水平。
在“科技加效”行动中,该局强化“数据驱动监管”理念,推进“风乌”风险预警、“飞卫”现场检查等10余个信息系统建设和重构。“天覆”大数据平台已集成300多个监管模型,显著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
“文化加彩”行动同样引人注目。上海金融监管局开办“申莘学堂”,创设“机关文化长廊”,提炼“忠诚担当、专业前瞻、务实为民、廉洁高效”机关文化主题词。同时指导辖内1500余家银行网点建成“清廉角”,共筑“廉沪金融”品牌。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在2025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强调,上海将“稳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加强风险监测。
未来布局: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崛起
展望2025年,上海将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优化人民币离离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上海的目标是增强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丰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产品服务供给。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行动。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作为科技和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依托上海专精特新专板、认股权综合服务平台等,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今年3月底开板的上海专精特新专板是培育上市公司的‘苗圃’,也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徐军表示。
眺远咨询董事长高承远评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源于持续的金融创新、开放政策以及对金融生态的培育,这些举措为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张江科学城,纵目科技的专利墙记录着400余项技术创新。2020年企业融资关键期,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用不到两周时间完成数千万贷款审批。
“我们非常幸运,交行深入了解了我们的发展战略,选择信任我们。”纵目科技副总裁万志强回忆道。如今,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已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
从泰坦科技获得20万元初始资助到科创板上市,从临港雄程海洋获得亿元级融资支持到参与国际竞争,上海金融活水正滋养着科技创新的“种子”破土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