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5日北京讯(张佳乐 张宇晖 雨蝶)随着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条金融大动脉迎来规则重构的关键时刻。

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三十一条的文件剑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规则升级,旨在解决原有业务规则与参与者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
意见反馈窗口期仅30天,将于8月3日截止。此次修订将为CIPS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协同”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修订背景与核心内容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CIPS参与者规模持续扩大,原有业务规则已无法有效满足管理要求。央行在修订说明中明确指出,本次修订旨在“进一步健全参与者管理机制”。
同时,随着CIPS功能服务的持续优化,规则调整也需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征求意见稿》共六章三十一条,涵盖总则、账户管理、业务处理、结算机制、风险管理与应急处置及附则六大板块。
在账户管理方面,新规明确“CIPS账户内资金属于开立该账户的直接参与者,不属于运营机构自有财产”,强化资金权属界定。业务处理部分则要求银行类直接参与者必须在CIPS业务处理时段保持系统登录状态,确保服务连续性。
效率与安全的双重升级
新规实施后,CIPS运行时间将延长至“5×24小时+4小时”,全面覆盖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交易时段。支付时间缩短至秒级,手续费率有望大幅降低98%,显著降低跨境交易成本。
在安全方面,新规要求参与者建立双系统备份及故障切换机制。
一旦CIPS发生故障,运营机构必须立即通知各直接参与者和相关方;参与者内部系统故障时也需及时通报运营机构,双方协同排除故障。这种设计大幅提升了系统抵御地缘风险的能力,确保在国际支付通道中断时维持服务连续性。
技术创新预留成为此次修订的亮点。政策剥离冗余操作细节,为数字货币桥接、多币种兑换等创新功能预留接口。
深圳已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完成跨境结算试点,交易耗时仅9秒,成本降低50%。这种技术融合将推动CIPS从传统清算向数字化支付枢纽转型。
全球网络加速扩张

截至2025年6月,CIPS新增6家外资直接参与者,首次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中心。系统业务已覆盖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贸易的关键金融基础设施。
数据显示,中伊石油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90%,中俄支付订单单季增长300%,凸显CIPS在区域贸易中的支撑作用。
新规则允许间接参与者对接多个直接参与者,极大提升了服务灵活性。这种开放性设计将吸引更多全球银行与支付机构加入CIPS网络,加速人民币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全球化覆盖。
意见征集与后续安排
根据央行通知,社会公众可在8月3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信函方式提交意见。意见反馈渠道已明确:电子邮件发送至cbp@pbc.gov.cn,或邮寄至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0号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
CIPS运营机构将根据最终规则制定操作指引、与参与者签订协议、制定发布报文标准。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规则框架的灵活性,确保CIPS能够持续适应业务发展和功能升级的需要。
华西证券分析认为,此次“制度+账户”的双重升级将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加入CIPS网络,加速人民币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全球化覆盖。
随着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实施,人民币跨境支付将构建独立于SWIFT体系的新通道。规则现代化正推动CIPS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协同”转变,为人民币国际化打造更广阔的数字“出海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