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9日北京讯(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
在昏暗的机库中,一台搭载“天工眼”视觉系统的机器人正沿着C919大飞机表面缓缓移动,它的毫米级识别能力让肉眼难以察觉的裂纹无处遁形——这正是国务院国资委最新公布的40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中的一幕。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正式发布首批40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推进“国资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库”建设。这些场景涵盖工业制造、智慧能源等16个领域,包括中国中车的高速列车仿真大模型、中国航空工业的飞机损伤检测系统等突破性应用。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在发布活动中强调:“人工智能正加快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必修课’和‘必选项’。”
高价值场景的标杆示范
首批40项战略性高价值场景的发布,标志着央企人工智能应用进入新阶段。这些场景覆盖工业制造、智慧能源、钢铁冶金、矿产勘查、材料研发、医药医疗等16个领域,形成了一张完整的产业智能化版图。

工业制造领域,三大关键应用场景尤为突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机器视觉C919全机疲劳试验损伤检测”通过智能视觉技术解决飞机结构损伤检测难题;中国船舶的“数据模型双驱动船舶结构应力场智能预报”提升了船舶设计效率;中国商飞的“AI复合材料性能智能预测”则为航空材料研发带来突破。
智慧能源领域八大场景同样引人注目。中核集团的“核聚变诊断数据生成式融合补全与质量监测”助力清洁能源开发;国家电网的“电力输变配电设备智能巡检与作业处置”提高电网可靠性;国家能源集团“智能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实现煤炭全产业链透明化管理。
信息通信领域,中国电信的“全级次智能穿透式监管体系”成功入选,该体系融合企业内外部海量数据,打造“大数据+AI”双引擎驱动的智能监管产品体系。
工业变革的突破性应用

在高速列车研发领域,中国中车集团研发的“中车斫轮·风驰仿真大模型”实现了革命性突破。该模型以我国高速动车组20余年自主研发积累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替代传统流场仿真。
中国中车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数字化创新处副处长陈鉴介绍,这一创新使仿真周期由天级缩短至10秒级,效率提升30倍以上,推动高速列车外形设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关键技术全栈自主可控,已完成算法封装和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航空工业领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强度所研发的“天工眼”AI模型解决了飞机结构损伤检测难题。该系统基于包含2万张图像的高质量工程数据集,融合力学分析与损伤机理,能自动识别并跟踪裂纹扩展。
“天工眼”实现毫米级裂纹损伤识别,检测误差小于0.5毫米,检测效率提升40%。已在C919、C909、AG600等多个型号的全机疲劳试验中投入使用,支撑国产大飞机研制、适航取证、定寿延寿工作。
关键材料的智能化研发
在新材料研发领域,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发的聚酰亚胺材料智能化设计平台解决了战略物资氦气提纯的关键技术瓶颈。该平台通过智能模型训练,定向生成新型分子结构设计方案,准确预测新材料的气体分离性能。
对气体分离性能预测平均准确率超过90%,科研人员可定向筛选最优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大幅提高研发效率。这一突破对缓解我国氦气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则通过深度挖掘mRNA核酸序列间的潜在关系,依托国药云构建了“算力底座+AI模型+实验验证”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该体系已支持所属企业数十款mRNA疫苗的序列优化,加快疫苗和创新药物研发进程,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智能建造与能源检测创新
中国铁建基于自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的国产化算力,融合人工智能与盾构技术,集成智能辅助选型、智能施工组织、盾构智能诊断等八大功能模块,构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建造新范式。
相关场景已成功应用于甬舟、成渝、深江铁路等20余个国家重点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化转型。
国家能源集团的“智能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煤炭全产业链场景”则通过“近红外+X射线荧光+激光”的多模态感知方法,实现煤炭质量检测的全景、真实、准确、快速、透明,为能源行业提供全新的质量管控手段。
场景库的战略布局与地方协同
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启动央企“AI+”专项行动,旨在推动中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2025年2月19日,国资委召开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要求央企抓住战略窗口期,强化科技创新,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掌握“根技术”。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分析指出,央企充分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强化战略意义、综合价值、民生关联等维度导向,带动各方加快场景挖掘落地。
在央企加速布局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同步行动。8月1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部署六大方面24条措施。方案明确实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目标通过三年努力,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上海方案还提出突破工业智能前沿技术,探索“云-边-端”模型体系,开发虚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智能边缘设备,提升边侧响应能力。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指出,央企充分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带动各方加快场景挖掘落地,正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
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化推进央企“AI+”专项行动,以高价值场景库为基础,推动央企持续挖掘开放行业核心场景,协同各方共建共享。李镇展望的场景正在成为现实:从“盆景式”试点到“雨林式”规模应用的转变,将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