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17日合肥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中国量子计算领域再迎重大突破。6月16日,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宣布,由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的ez-Q Engine 2.0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完成交付,标志着我国首款面向千比特规模设计的量子计算核心设备实现工程化应用。该系统将为“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及多家科研机构提供累计超5000比特的测控服务,助力我国在超导量子计算赛道上加速迈向“万比特可纠错”时代。
技术突破:集成度提升10倍,成本降至国际一半
作为量子计算机的“中枢神经”,测控系统负责操控量子芯片上的量子比特,其性能直接决定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此次交付的ez-Q Engine 2.0系统实现了三大核心技术升级:
高集成度设计:单机箱支持128个数据比特及256个耦合比特操控,8台设备即可完成千比特量子系统的控制,集成度较上一代产品提升10倍,体积缩小至同类产品的1/3;
全链路国产化:核心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解决了射频直采输出、大规模时钟同步等工程难题,噪声水平降低40%,操控一致性达99.99%;
成本优势显著:在保持国际领先性能的同时,单比特控制成本降至国外同类产品的50%以下,为量子计算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据科大国盾量子计算负责人王哲辉透露,该系统已在“天衍504”超导量子计算机上完成验证,稳定性与精度满足实用化需求。目前,团队正研发面向万比特规模的下一代测控系统,目标实现量子纠错与容错计算。
产业意义: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
此次交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标志着中国量子计算产业链的成熟:
科研支撑:作为“祖冲之三号”的核心配套设备,ez-Q Engine 2.0将支撑量子优越性验证、量子算法研发等前沿研究,推动我国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保持国际并跑;
生态构建:系统已交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电信量子集团等9家单位,覆盖科研、通信、金融等多领域,加速量子计算与行业应用融合;
标准引领:伴随测控系统规模化应用,我国首个量子计算测控国家标准已进入立项阶段,涵盖术语、测试方法、安全规范等维度。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指出:“过去,测控系统成本是量子计算机规模化的主要瓶颈。ez-Q Engine 2.0的突破,相当于为量子计算装上了‘国产引擎’,未来五年,我国有望在量子化学模拟、金融组合优化等领域率先落地专用量子计算机。”
全球竞争:中国量子计算加速领跑
当前,全球量子计算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IBM、谷歌等企业已发布千比特级量子计算机,但测控系统仍依赖进口。中国通过ez-Q Engine 2.0的自主可控技术,实现了从量子芯片到测控系统的全链条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
据统计,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规模预计突破80亿美元,中国在超导路线上的技术积累与工程能力已跻身第一梯队。随着“祖冲之三号”等旗舰量子计算机的推进,以及ez-Q Engine系列测控系统的迭代,中国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ez-Q Engine 2.0的交付,是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化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解决了超导量子计算机规模扩展的核心难题,更展现了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系统创新能力。随着测控技术的持续突破与产业链协同深化,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打通,一个由量子技术驱动的新计算时代已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