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1月7日北京讯(李新民 王硕新)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各地民政部门纷纷交出过去一年依法保障民生的成绩单,展示了民政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民政制度建设取得系列成果
2024年,民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等,为民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制修订了《慈善组织认定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推动发布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民政工作的运行和管理。
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各级民政部门始终把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截至10月底,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70.9万人次。同时,全面推行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和“主动服务”,截至11月底,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共惠及1192.8万名困难残疾人和1619万名重度残疾人。
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扎实推进
民政部指导各地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累计支持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5.8万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66.8万人次。截至10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4万个,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2.2%。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全国民政系统持续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提高保障标准,确保儿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联合多部门出台《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首次在国家层面建立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各地还不断优化服务供给,配备大量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村(社区)儿童主任,确保儿童权益得到有效、充分保障。
社会组织管理和慈善事业持续发展
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等。同时,加强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监管,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国累计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5万家,年度慈善活动支出超过1500亿元。
专项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服务持续优化
大力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各地规范命名乡村地名、设置标志,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开展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因地制宜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在全国21个省(区、市)全面推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截至11月底,累计办理“跨省通办”登记45万对。
各地民政部门交出亮眼成绩单
各地民政部门在依法保障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福建省民政系统着力提升老年友好环境,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每年约80万老年人参与“智慧助老”课堂。湖北省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建成98个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县、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全覆盖。湖南省政府连续7年将低保提标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救助水平稳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