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评论员 申从亮)彝族火把节,作为云南省楚雄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早已超越了传统节庆的范畴,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精神火炬与实践引擎。在新时代背景下,楚雄州以火把节为文化锚点,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政治引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彰显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共同繁荣的政治智慧与实践担当。

火把节的赋能,首先体现在对政治引领与民族团结的凝聚作用上。楚雄州作为彝族聚居区,始终将火把节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节日期间,各族群众共举火把、同庆佳节,在欢歌笑语中强化“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植人心。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情感联结,转化为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为楚雄州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与社会基础。州委、州政府紧扣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通过火把节搭建起政策宣传、民意沟通的桥梁,将党的民族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与节庆活动有机结合,使群众在参与中理解政策、在体验中凝聚共识,形成了“党建引领、文化聚力、干群同心”的良好发展格局。
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创新,火把节的赋能效应更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上。楚雄州深谙“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的发展逻辑,将火把节的文化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发展动能。通过深挖火把节蕴含的彝族歌舞、服饰、饮食等文化元素,打造了“火把节经济圈”:从节庆期间的文旅融合项目,如彝族火把狂欢夜、非遗技艺展演、特色农产品展销,到常态化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如彝绣工坊、民族服饰设计、特色餐饮连锁,形成了“节庆引流-产业造血-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近年来楚雄州火把节期间的旅游收入、文创产品销售额持续攀升,不仅带动了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转型,更催生了民宿、电商等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产业活力。这种“以节兴产、以产富民”的实践,正是楚雄州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生动写照。
火把节的赋能,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楚雄州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考验着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能力,也倒逼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升级。楚雄州以火把节为契机,完善了交通、住宿、安保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应急处置、市场监管等治理效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节庆组织模式,激发了基层自治活力。例如,许多乡村通过村民理事会、合作社等形式参与火把节筹备,在美化村容村貌、规范经营秩序的过程中,提升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节庆搭台、治理唱戏”的模式,将文化活动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课堂,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政治高度审视,火把节的赋能效应,本质上是楚雄州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和文化发展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它生动诠释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证明了民族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边疆民族地区完全能够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展望未来,楚雄州将持续擦亮火把节这一文化品牌,不断深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融合创新,才能让这簇文化之火越烧越旺,照亮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贡献“楚雄智慧”与“楚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