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时评

郭新生:从土地财政到云端财政的“钱袋子革命”


如果把中国城市的发展比作一场漫长的“闯关升级”,那么土地财政一定是早期最给力的“补给包”。它用土地的价值撑起了高楼、修通了道路,让一个个小城长成了繁华都市。可如今,随着“土地补给包”的能量逐渐减弱,一场新的变革正在发生:以数据为核心的“云端财政”正接过接力棒,用数字的力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这场从“脚下土地”到“云端数据”的升华,不仅改变着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来源,更重塑着城市智理的城建经济脑逻辑。


一、土地财政:城市成长的“老黄牛”与躲不开的“新难题”


提到土地财政,很多人会想到“卖地赚钱”,但其实它更像城市发展初期的“老黄牛”,默默把土地的“潜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基建和服务,帮城市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可随着城市越跑越快,这头“老黄牛”也渐渐力不从心,露出了不少难啃的“硬骨头”。


(一)曾是城市的“超级补给站”


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要干的事多、能直接用的钱少,土地财政恰好成了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套利变现的“及时雨”。它最厉害的本事,就是把“沉睡的土地资产”变成“现代化建设的项目资金”,满血撑起了城镇化的“基建狂魔”。


比如早年还是滩涂遍地的小渔村的深圳,正是靠土地出让金修好了第一条高速公路、建好了第一个工业区,吸引了第一批企业落户。科创新城合肥2010年后靠土地财政统筹资金,“砸”向京东方、长鑫存储这些硬核产业,硬生生把自己从“传统城市”变成了“科创名城”,2023年半导体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的背后,土地财政就像“启动资金”,帮合肥撬开了产业升级的大门。


不止是产业兴城,我们身边的地铁、公园、学校,很多都有土地财政的影子。2000到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累计超80万亿元,其中近三成用在了保障性住房、农村基建和教育医疗上。就拿保障房来说,这二十年里累计建成了5000多万套,让1.4亿城镇低收入人群有了安稳的家。可以说,没有土地财政,中国城镇化率30年从28.5%冲到66.15%的“奇迹”,恐怕要慢上不少。


(二)如今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可“老黄牛”也有扛不动的时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投资饱和 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降温,土地财政的“补给”能力明显下降。2024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比2021年的峰值少了44%,东莞、郑州等城市甚至少了一半,有些三四线城市的地块挂出去,连个报价的都没有。


钱少了还不算,之前靠土地“借钱”的风险也慢慢冒了出来。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做抵押向银行贷款,搞城市建设,可现在土地不值钱了,之前借的钱怎么还?2024年有个别城市的城投公司还不上钱,地方债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给地方财政敲响了警钟。


更头疼的是重复建设和劣质项目的“资源浪费”。为了多卖地,有些城市盲目盖房子、圈工业区,结果房子没人住(全国商品房库存超6.5亿平方米),工业区荒着(全国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只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好好的土地变成了“沉睡的浪费”。而且,土地财政还让地方政府养成了“重基建、轻服务”的习惯,钱都拿去盖楼修路了,教育、医疗这些民生服务的投入就跟不上,老百姓想上好学、看好病,还是得“挤破头”。


二、大数据局:给数据“上户口”,让云端财政“有底气”


当土地财政的“路”越走越窄时,城乡云端数据成了新的“宝藏”。可数据这东西,零散在各个部门手里,交通部门有车流数据,医疗部门有就诊数据,政务部门有办事数据,就像一堆没整理的“零钱”,花不出去也生不了钱。这时候,大数据局登场了:它不是简单的“技术部门”,而是数据资产的“大管家”,专门帮数据“上户口”、“搭桥梁”啦、“开银行”,让零散的数据变成能赚钱、能办事的“数字资产”。这正是云端财政的“新质财源底气”所在。


(一)先给数据“定身份”:没确权的数据,再值钱也没用


数据要变成资产,第一步得搞清楚“是谁的”;就像房子要办房产证,数据也得“确权”。2024年国家数据局出台了“三权分置”规则:公共数据(比如交通、政务数据)的“所有权”归政府,“使用权”可以给企业;企业数据归企业自己,个人数据要保护隐私。


这个规则一出来,数据立马就“活”了。比如山东日照莒县,把当地的公交客流数据、路况数据拿去“确权”,评估出1047万元的价值,成了全国第一个给公交数据“上户口”的案例;深圳更厉害,整合了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的企业数据,给1.2亿家市场主体画了“数字画像”,企业想贷款、政府想招商,一看“画像”就清楚;这些都是大数据局“定身份”的功劳。


(二)再帮数据“找销路”:数据能交易,财政多了“新钱包”


确权之后,数据还要能“卖出去”或者“租出去”,才能变成真金白银。大数据局一边建数据交易所,一边定交易规则,就像搭了个“数据菜市场”,让政府的公共数据、企业的数据都能在这里交易。


上海数据交易所里,“上海市交通拥堵指数数据”很受欢迎,导航公司买过去,能给用户更准的路况;杭州城市大脑更会“生钱”,把交通、文旅数据授权给阿里巴巴、海康威视,2024年光授权收入就超15亿元,还带动数字经济税收多了200亿元。现在全国数据交易所已经有1.2万种数据产品在卖,2024年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其中政府的公共数据产品占了四成。这些钱,慢慢成了地方财政的“新钱袋”。


(三)还让数据“会办事”:花钱更精准,不做“冤枉功”


云端财政不只是“赚钱”,更要“省钱”。大数据局把财政数据和各部门数据打通,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比如徐州搞了个“AI智慧审核平台”,财政拨款前,系统会自动查项目合不合规、钱花得值不值。2024年审核了1.2万个项目,核减了12亿元不合理支出,比人工审核快了60%;成都更贴心,整合了12345热线、低保、学籍数据,知道哪里缺学校、哪里缺养老院,把教育补贴、医疗救助直接送到需要的人手里,没再出现“钱发错人”、“钱用不完”的情况。这就是数据的力量,让财政支出从“大概齐”变成了“精准滴灌”。


三、城市经济脑:AI给云端财政装个“智慧大脑”,让钱袋子更聪明


如果说大数据局是给云端财政“搭好了架子”,那城市经济脑就是给它装了“智慧大脑”。AI不是简单的计算器,而是能预测收入、优化支出、预警风险的“财政管家”,让云端财政从“数据驱动”变成“智能驱动”,玩出了更多新花样。


(一)会“算命”:提前知道财政收入,预算不再“拍脑袋”


以前地方政府做预算,大多靠“经验”,去年收了100亿、今年估计能收105亿。可城市经济脑不一样,它能用AI扒拉海量财经数据、把万千经济账算得明明白白。


深圳的城市经济脑用“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把增值税发票、企业利润、用电量这些数据都揉进去,算出来的月度税收误差率不到3%。2024年深圳做年度预算时,靠它精准预测了收入,没再出现“预算做高了花不出去”“预算做低了不够用”的情况;杭州更绝,通过分析企业注册数、物流货运量,提前半年就知道数字经济税收会增长18%,早早把这笔钱规划到了科创投入上。有了AI经济脑这个“算命先生”,财政预算再也不用“拍脑袋”了。


(二)会“挑活”:钱花在刀刃上,民生更贴心


AI经济脑还能帮政府“挑活干”,哪里最需要钱,它一眼就能看出来。


成都的AI经济脑分析12345热线数据,发现郊区家长总投诉“孩子上学难”,就建议把教育支出向郊区倾斜,2024年给郊区学校加了2万个学位,还调了3000名老师过去;合肥的AI经济脑盯着半导体产业链,发现“芯片设计”是短板,就定向投了20亿,结果带动产业链产值涨了30%。以前是“部门报项目就给钱”,现在是“AI找需求再给钱”,钱花出去,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好处。


(三)会“站岗”:提前预警风险,不让财政“踩坑”“趟雷”


地方财政最怕“债务爆雷”,AI经济脑就是个24小时不睡觉的“哨兵”,一有风险就报警。


南京的AI经济脑盯着387个城投平台的账本,看它们欠了多少钱、能不能还上。2024年它发现32个平台有违约风险,立马给出“债务展期”“盘活资产”的方案,最后28个风险都化解了;山东的AI经济脑更关注“土地依赖症”,哪个城市土地收入占比超50%,AI财政就提醒“该搞数字资产了”,2024年有12个城市靠数据授权补上了土地收入的缺口,有了这个“哨兵”,财政安全多了层保障。


结语:从“土地”到“云端”,不只是搞钱的事


回望过去,土地财政像一头“老黄牛”,驮着中国城市走过了最需要基建和产业的年代;看向未来,云端财政更像一台“新引擎”,用数据和AI的力量,让城市发展更可持续、更贴心。


当然,这场“财政革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数据确权的法律还需要更完善,AI的伦理风险要警惕,地方政府也得学会“用数据赚钱、用智能花钱”。但不管怎么说,从“靠土地吃饭”到“靠数据生财”,从“粗放管理”到“智能慧理”,这场升华不仅改变着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更让城市朝着“更聪明、更温暖”的方向前进。这才是财政模式变革最珍贵的创意靓点。

【责任编辑:崔岳莺】

预制菜无罪,隐瞒有罪:从西贝风波看餐饮透明化的生死战

当消费者怀着对 "锅气" 的期待,支付溢价享用餐厅美食时,却在不经意间发现餐盘里的竟是加热后的预制菜 —— 这种认知错位引发的愤怒,正是近期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预制菜风波的核心。西贝短短数日营业额暴跌数百万的惨烈代价,与其说是预制菜的口碑危机,不如说是一场因知情权缺失引发的信任崩塌。在预制菜产业规模即将突破 6000 亿元的今天,这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某个品牌的经营漏洞,更是整个餐饮行业工

警惕“禁酒令”中的 “一刀切” 懒政

随着多地对违规吃喝问题整治力度的加大,“禁酒令” 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毋庸置疑,整治违规吃喝,对净化政治生态、遏制腐败滋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正风肃纪的必要之举。但在部分地区,“禁酒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现象,这不仅偏离了政策初衷,更暴露出一种懒政思维,亟待引起重视。在某些地方,禁酒范围被无限扩大,不仅工作日严禁饮酒,就连周末、节假日,只要是公职人员参与的聚餐,也

智能驾驶不达标,谁在裸泳,监管又该担何责

许多所谓的智能驾驶技术其实并不达标,在光鲜亮丽的宣传背后,到底谁在裸泳?而监管部门又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近日,懂车帝与央视新闻联合推出大型科普类节目《懂车智炼场》。该节目选取市面热门车型,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实测,模拟了15类现实中极易造成事故但出现频率较低的

法治之上:民营经济的“生态系统”再造

《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企业筑牢了权利根基,但要让这片沃土真正生机勃发,还需一场系统性的生态革命。今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部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的基础性立法,以26处“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宣告了对民营经济的制度性保障。法律甫一落地,各地便涌现积极回应:甘肃武威市梳理4981项行政执法事项并公开涉企检查清单,重庆巴南区半年新增民营经营主体

45万“蛤蟆汤罚单”:执法当在规则内审慎而行

山东临沂兰山区一家餐馆因发布“蛤蟆汤”菜品视频被拟罚45万元一事引发热议。此事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人们不禁思考,这究竟是“权力的任性”,还是店主“罪有应得”?

云南楚雄州:传统火把节赋能,以文化之炬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彝族火把节,作为云南省楚雄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早已超越了传统节庆的范畴,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精神火炬与实践引擎。在新时代背景下,楚雄州以火把节为文化锚点,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政治引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彰显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共同繁荣的政治智慧与实践担当。火把节的赋能,首先体现在对政治引领与民族团结的凝聚作用上

南博会--区域合作的璀璨明珠与发展新引擎

自2013年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盛大启幕,这一盛会已历经十余年的砥砺前行,成功举办了八届,如今正以愈发蓬勃的姿态迈向第九届。在这一历程中,南博会宛如一颗在区域合作天空中愈发璀璨的明珠,持续散发着耀眼光芒,成为中国与南亚乃至世界各国深化交流、携手共进的关键纽带与核心平台。回顾往昔,首届南博会便以高规格、大规模、多活动、浓特色吸引众多南亚国家踊跃参与,为中

广纳民智,共绘云南 “十五五” 新蓝图

在彩云之南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发展的浪潮正澎湃涌动。2025年6月10日,云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公告,开展“我为云南‘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公开征集意见建议活动,这一举措如同一座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开启了云南未来发展新征程的重要篇章。

彝村崛起:二十载搬迁路铸就康养振兴样本

当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紫溪彝村村民在家门刻下“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的对联时,这句朴素心声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注脚。这个历经两次搬迁的移民村,以令人惊叹的实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新路径:从移民安置的阵痛中涅槃,在党建引领下完成文化、产业与生态的深度交响,奏响了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

县域经济的云南实践:从“一县一业”到“万流入海”的跃升密码

云南县域经济的崛起,始于对“一县一业”战略的深刻实践。省委、省政府将112个县(市)精准划分为农业、工业、文旅、口岸四类,如同绘制产业版图的“北斗导航”:澜沧县依托景迈山古茶林,构建“林茶共生”的生态经济体系,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17亿元,非遗工坊带动就业超千人

红色铸魂 党建聚力 - 云南水电水利移民搬迁安置的“民心答卷”

在云南这片红色热土上,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场传承红色基因、激活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云南省将红色文化与党建引领深度融合,探索出“精神引领+组织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书写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振兴篇章。红色文化铸魂:从“故土难离”到“主动融入”云南

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引发的思考:法律的温度与公共空间的文明刻度

昨天,青岛“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典型案例在网上疯传,引来无数人围观。近年来,三句颇具争议的法律话语——“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他打你你为什么要还手”“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屡屡刺痛公众神经。这些话语背后,折射出法律实践与社会伦理的深层张力,也考验着司法裁判能否在规则刚性与人性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一、彭宇案的启示:法律不能成为道德

宋海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现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在全国两会的重要时刻,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座灯塔,为城市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深入研读报告中关于城市发展的内容,深感其对城市未来走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中也探寻到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董文琴:守好生态“含绿量” 提升发展“含金量”

“伊春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接近市域总面积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伊春市委书记董文琴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伊春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忠诚实践地,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斯蒂芬·米兰的经济愿景:一场“国防驱动”的再工业化实验

美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正再次指向熟悉的坐标——高关税、低监管和大规模国防支出。这一次的操盘者,是特朗普提名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这位哈佛经济学博士、前财政部高级顾问,以“国防驱动型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蓝图,不仅是对拜登政府产业政策的全面否定,更是一场试图重塑全球供应链和美国经济结构的激进实验。一、政策内核:从“补贴依赖”到“国防驱

第一观察丨这场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重要信号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体现出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和重视,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信号一: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一路风雨一路歌。40多年来,伴随着改革

AI人才需求攀升,映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与就业新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更在“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浪潮下,为众多传统行业催生了新需求,开辟了广阔的就业新空间。据多家招聘平台最新数据显示,AI技术岗位在就业市场上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以智联招聘为例,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高达33.4%,位居各行业之首。其中,人工

各地“两会” |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李万春:重拳出击,全方位保障冰雪经济健康发展

1月14日,出席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海南省哈尔滨商会党支部副书记李万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黑龙江省凭借其丰富的冰雪资源,在多个领域打造出了丰硕的冰雪经济成果,冰雪旅游持续火爆,冰雪经济不断升温,“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正在成为东北振兴的新亮点。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