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申从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驾驶成为了汽车行业的热门赛道,各大车企纷纷布局,宣传攻势铺天盖地。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许多所谓的智能驾驶技术其实并不达标,在光鲜亮丽的宣传背后,到底谁在裸泳?而监管部门又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近日,懂车帝与央视新闻联合推出大型科普类节目《懂车智炼场》。该节目选取市面热门车型,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实测,模拟了15类现实中极易造成事故但出现频率较低的高风险场景,其测试数据无情地揭示了智能驾驶行业的现状。在碰撞测试中,部分车型在面对“消失前车”“儿童横穿”等复杂场景时,表现得差强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加速撞车”“系统突然退出”等致命失误 。而部分车型在“消失前车”场景中的“纠结式刹车”,以及因激光雷达误判导致通过率不高,也都凸显出技术的不成熟。在实际应用中,智能驾驶系统还面临着道路标识识别失效、地图数据更新滞后、AEB逻辑缺陷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威胁着行车安全。
一些车企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和销量,夸大智能驾驶的功能和安全性,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无限接近L3”,甚至使用“自动驾驶”“全自动”等误导性表述。宣传视频中,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的画面屡见不鲜,给消费者造成了智能驾驶已经完全可靠的错觉,而对于智能驾驶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却往往在用户手册中一笔带过。这种虚假宣传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在智能驾驶事故发生后,责任认定往往陷入困境。车企强调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将责任推给用户;而用户则认为既然开启了智能驾驶系统,车辆就应该具备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对车企的技术提出质疑。目前市场上的“智驾险”理赔条件严苛,实际保障作用有限,无法有效解决事故后的责任赔偿问题。这种责任划分的不明确,使得消费者在面对事故时无所适从,也阻碍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
面对智能驾驶行业的种种乱象,监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明确不同等级智能驾驶的技术指标、安全要求以及适用场景,让车企在研发和生产时有章可循。将极端场景测试纳入强制认证范围,确保智能驾驶系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保障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车企宣传行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对夸大智能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的车企,依法进行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可以借鉴英国“授权自动驾驶实体”制度,明确系统供应商在事故中的责任,避免其借宣传获利却逃避义务。
监管部门还应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智能驾驶事故中的责任主体和赔偿机制。当智能驾驶系统作为责任主体时,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向相关自然人主体或法人主体清晰追责,包括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者、生产商、汽车权利人、系统用户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事故发生后,快速、公正地解决纠纷,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监管合力。与交通部门合作,加强对智能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监管;与保险部门合作,推动“智驾险”等保险产品的完善,降低用户的风险。
智能驾驶行业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车企应该坚守技术底线,尊重科学规律,以用户安全为首要目标,而不是靠虚假宣传来误导消费者。监管部门则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管,完善法规,为智能驾驶行业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安全、便捷的出行助力,而不是隐藏着巨大风险的“定时炸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