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凤荣

当消费者怀着对 "锅气" 的期待,支付溢价享用餐厅美食时,却在不经意间发现餐盘里的竟是加热后的预制菜 —— 这种认知错位引发的愤怒,正是近期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预制菜风波的核心。西贝短短数日营业额暴跌数百万的惨烈代价,与其说是预制菜的口碑危机,不如说是一场因知情权缺失引发的信任崩塌。在预制菜产业规模即将突破 6000 亿元的今天,这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某个品牌的经营漏洞,更是整个餐饮行业工业化转型必须直面的透明化命题。
工业化的必然与认知的鸿沟

预制菜绝非洪水猛兽,而是餐饮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 4850 亿元,同比增长 33.8% 的惊人增速,印证了这一业态对效率的提升价值。头部连锁餐饮企业 80% 以上的预制菜占比,与老乡鸡公示的 70.6% 现做率形成的鲜明对比,揭示了行业发展的现实图景 —— 当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能降低 8% 的整体成本,当冷链技术可实现全国门店口味统一,预制菜对餐饮企业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这种生产力进步本应惠及消费者,就像互联网让信息获取更高效一样,预制菜也满足了现代生活对快捷餐饮的需求。
但消费者的愤怒声浪同样真实。"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是不能接受花了现做菜的钱,却吃加热包!" 这则高赞评论道出了认知鸿沟的本质。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预制菜本身,而在于成本与体验的错配:企业通过预制菜降低了成本,却将节省的成本转化为利润而非让利于消费者,同时隐瞒加工方式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当西贝的面筋与浇汁莜面维持 43 元高价时,消费者自然会质疑:为何工业化带来的效率红利没有传导至终端价格?这种信息不对称造就的消费欺诈感,才是引发舆论风暴的真正推手。
标准困局下的信任博弈
西贝风波暴露出的更深层矛盾,是预制菜定义模糊带来的行业标准困局。根据 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竟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一界定为企业提供了操作空间,也让消费者陷入认知混乱 —— 当西贝强调 "中央厨房出品" 时,消费者很难将其与理解中的 "预制菜" 划等号。贾国龙提出的 "腊肉炒蒜苔如何界定预制属性" 的疑问,恰恰反映了标准缺失导致的执行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老乡鸡的实践提供了破局思路。这家拥有千余家门店的快餐品牌主动公示:餐厅现做占比 70.6%,半预制占比 27.7%,复热预制占比 1.7%,甚至开通中央厨房和后厨的实时监控直播间。这种透明化操作不仅没有引发消费者反感,反而赢得 "老乡鸡能处" 的口碑认可。对比西贝客流断崖式下滑与老乡鸡的信任加分,一个清晰结论浮出水面:消费者并非排斥预制菜,而是厌恶被欺骗。当企业敢于将加工方式公之于众,即使存在预制环节,也能获得市场谅解。
透明化革命的三重突破
预制菜争议的终极解决方案,在于构建全链条的透明化体系。制度层面,应将老乡鸡的自愿公示升级为强制性标准,参考《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预制菜追溯平台,要求企业如实标注加工方式、原料来源及保质期。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和《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国标,需重点填补餐饮端标注规范的空白,让 "预制菜" 定义在消费者认知与行业标准间实现统一。
技术创新为透明化提供了可行性支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老乡鸡的 20 万字《菜品溯源报告》和实时监控模式证明,餐饮企业完全有能力向消费者开放 "后厨秘密"。当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菜品加工流程,当预制与现做的成本差异清晰可辨,市场自然会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 —— 预制菜的快捷廉价与现做菜的匠心溢价各得其所,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消费观念的升级同样关键。正如互联网时代仍有人选择报纸广播,预制菜与现做菜本应是并行不悖的选项。行业需要引导消费者理解:标准化生产的预制菜在食品安全控制上可能更具优势,而现场制作的菜品则胜在新鲜体验。当标注成为常态,价格与价值对等,消费者会根据场景自主选择 —— 赶时间时选预制快餐,聚会时点现做佳肴,这种理性消费生态的形成,才是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这场由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引发的行业震荡,本质上是餐饮工业化与消费升级的碰撞。预制菜作为生产力进步的产物,其发展方向不应是遮掩而是透明。当 6000 亿规模的预制菜市场建立在充分知情的消费选择之上,当 "明厨亮灶" 升级为 "明料亮工",餐饮行业才能真正完成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蜕变。西贝的道歉与调整承诺已经开启了行业反思,而真正的进步,始于将 "消费者知情权" 写入每个菜单的那一刻。
(作者为本网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