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曲乐 评论员申从亮)云南省近年来依托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结合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123456”后期扶持工作思路,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核心目标,在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实现了从被动安置到主动发展、从单一补偿到多维振兴的转型突破。这一实践不仅为全国移民工作提供了创新样本,更通过楚雄、曲靖、文山、德宏等地的典型案例,诠释了政策框架下的地方智慧与民生温度。
战略引领与政策创新:构建移民发展的制度性框架
云南省将移民搬迁安置纳入“3815”战略的全局部署,以“绿色能源强省”和“兴水润滇”工程为双轮驱动,推动移民工作与区域经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根据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云南在移民后期扶持中突出三大任务。产业造血:通过资金股权量化、资产收益分配等机制,将移民扶持资金转化为可持续资产。美丽家园建设:整合后扶资金建设“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十四五以来,省级补助项目达152个,补助资金达11.79亿元,全省建成500余个示范村,其中,416个获评省级文明村,陆良县戛古村“凤仪新村”成为乡村振兴排头兵。就业赋能:全省自十四五以来开展移民技能培训13.97万人次,楚雄州牟定县通过民族刺绣培训带动移民妇女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武定县金沙社区成立手工作坊,实现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这一政策体系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输血式”扶持,转而通过制度设计激发移民内生动力,实现移民安置与区域发展的“齿轮咬合”。
制度突破与地方实践:破解世界性难题的云南答案
楚雄彝族自治州以移民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搬迁与产业培植同步实施,传统产业与特色经济同步发展的“三同步”为核心,打造了多个标杆项目,永仁县创新“两新”模式,通过“新平台+新主体”构建芒果基地1600亩,形成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全链条,移民户年均增收近万元;彝海街道栗子园社区通过“九个一批”就业工程(如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社区经济),实现96%就业率,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0万元,创新移民社区管理模式,获评全国文明社区;紫溪彝村依托西静河水库移民搬迁契机,发展彝绣、药膳康养等产业,2024年游客量超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50万元,成功转型为“文旅+”的现代新型移民新村。实现楚雄州从“搬迁安置”到“产业融合”的协同升级。
曲靖市通过“统规联建”模式破解安置房分配公平难题,其车马碧水库移民工程将生态文明贯穿全程,建设鱼道和鱼类增殖站,保护金沙江土著鱼类生态链,移民从“抵触生态保护”转向主动参与库区环境治理,实现了数字化监管与生态共生的双轨并行机制。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德厚水库移民安置区引入龙头企业打造千亩桃园示范基地,推行“政府搭平台、移民当老板、企业来打工”模式,带动移民户年均分红超5000元。德宏州瑞丽市率先挖掘移民文化,成功将“十八位移民先锋”的故事浓缩成强大的精神食粮,让新时期的移民群众牢记先辈为支援国家建设“忘我”的先锋精神;2024年成功打造“瑞丽凤凰谷”旅游景区,移民村合作社收入达200余万元,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双赢局面。
成效与启示:多维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逻辑
云南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突破性成效体现在四个维度。全力推动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实现移民新村向多元化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和美新村;2024年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14.6%,农村移民劳动力培训覆盖率达85%,实现村集体经济跃升和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糯扎渡水电站等工程通过库周修复贡献年税收持续增长,库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指数提升30%,实现生态增益格局;多项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一网三平台”数字化监管系统实现资金风险预警率下降60%,传统管理向数字化治理创新转变。
这些成果印证了“移民安置不是终点,而是共同富裕的起点”的社会治理逻辑。楚雄、曲靖、文山、德宏等地的实践表明,只有将移民需求嵌入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土地、资金、文化等要素,才能实现“安置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现代化的云南移民新篇章
随着2025年目标的推进,云南需进一步依托“三大经济”和“中老铁路”的优势,深化区域协作能力,例如将楚雄冷链物流与中老铁路经济带有效衔接;抓紧抓实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而形成的“高峡出平湖”景观资源,全力推动“云南新三峡”全域旅游业态建设。拓展新兴产业增值链,如探索移民参与碳汇交易、数字乡村建设等新业态。正如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移民群众的声音:“从前我们为水利(水电)搬迁,如今水利(水电)为我们赋能。”这种双向赋能,正是云南移民工作从“攻坚”迈向“引领”的核心密码。
(注:本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