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柏文喜

美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正再次指向熟悉的坐标——高关税、低监管和大规模国防支出。这一次的操盘者,是特朗普提名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这位哈佛经济学博士、前财政部高级顾问,以“国防驱动型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蓝图,不仅是对拜登政府产业政策的全面否定,更是一场试图重塑全球供应链和美国经济结构的激进实验。
一、政策内核:从“补贴依赖”到“国防驱动”的逻辑颠覆
米兰的经济愿景以对“拜登经济学”的批判为起点。他认为,拜登政府通过《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补贴特定产业的模式,本质上是“脆弱的再工业化”——依赖政府补贴的行业一旦失去资金支持,将面临产能过剩和去工业化风险。例如,电动汽车补贴虽短期内刺激需求,但2023年二手电动车价格暴跌32%,暴露了市场真实需求的疲软。
与此相反,米兰提出“国防驱动型产业政策”,主张通过国防采购需求拉动工业复苏。其核心逻辑在于:国家安全需求是“永不消失的市场”,军方对武器、基础设施和技术的确定性需求,能够为供应链本土化提供稳定支撑。这种模式借鉴了冷战时期军工复合体的经验,强调国防支出对技术研发的溢出效应,例如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的军民两用属性。
为实现这一目标,米兰的政策工具箱包含三大支柱:
1. 供给侧松绑:简化环境、劳动和产品法规,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例如,主张取消《基础设施法案》中强制汽车加装自动熄火装置的规定,以减少制造商负担。
2. 关税壁垒重构:对战略竞争对手加征关税,收紧“购买美国货”条款,迫使供应链回流。这与特朗普此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逻辑一脉相承。
3. 国防需求牵引:将国防采购预算与本土化生产绑定,例如要求武器制造商80%的零部件必须来自美国供应商,以此倒逼工业基础重建。

二、历史镜鉴:经济民族主义的复兴与风险
米兰的政策框架带有鲜明的19世纪“美国体系”色彩——即通过高关税保护幼稚产业、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投资(如铁路和运河)实现工业化。这种模式曾在19世纪末助力美国超越英国成为制造业霸主,但其现代适用性面临三重挑战:
首先,全球化供应链的不可逆性。当前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程度远超历史任何时期:半导体产能仅占全球12%,锂电池产能不足5%。即使通过关税迫使苹果等企业将组装环节迁回美国,也难以重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三星推迟在美建厂计划,正是由于本土化生产导致成本激增29%。
其次,国防驱动的经济扭曲风险。冷战时期,美国国防支出占GDP比例曾高达14%,催生了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和互联网技术。但如今,美国国防开支已占全球39%,过度依赖军事需求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例如,F-35战机的研发耗资1.7万亿美元,相当于特斯拉市值的3倍,但其技术外溢效应远不及民用科技革命。
最后,监管松绑的隐性成本。米兰主张的放松环境法规可能重演1980年代“去工业化”悲剧:当时美国钢铁业在环保标准降低后短暂复苏,但十年内仍因技术落后被日本超越。更严峻的是,若削减劳动保护法规,可能加剧贫富分化——当前美国最富1%人群已掌握38%的财富,这一比例在监管更宽松的19世纪末“镀金时代”也曾出现。

三、现实悖论:经济愿景与结构性矛盾的冲突
米兰的蓝图面临美国经济深层结构的掣肘:
1. 债务悬崖下的财政不可持续性
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27万亿美元,2023年净融资缺口达2.4万亿美元。大规模国防支出(2024年达8860亿美元)与减税政策并行,可能使财政赤字进一步恶化。前财长顾问米兰本人曾警告:和平时期维持近2万亿美元赤字将冲击债券市场,但其当前政策反而加剧了这一趋势。
2.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错配
美国制造业岗位空缺率高达5%,但米兰推崇的放松移民政策(吸引高技术人才)与工会力量的削弱(降低劳动力成本)存在矛盾。硅谷银行破产后,货币基金收益率攀升导致银行存款流失,已迫使银行缩减工商业贷款——这正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
3. 全球化退潮的反噬效应
高关税政策看似保护本土产业,实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2018年中美贸易战导致美国农业出口下降32%,农民破产潮加剧。若米兰延续对华强硬路线,中国在稀土、光伏等关键领域的反制将使美国绿色转型受挫。

四、未来图景:经济重构还是危机序章?
米兰的经济实验可能导向两种结局:
乐观情景:国防需求成功激活产业链。通过《国防生产法》强制技术转移,五角大楼成为“超级创新孵化器”,例如SpaceX的星链技术军民融合,带动低轨卫星产业链崛起。同时,关税壁垒迫使跨国企业本土化,如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带动半导体集群复苏。若年均GDP增速维持3%,到2030年可新增500万个制造业岗位。
悲观情景:政策失衡引发系统性危机。放松金融监管重蹈2008年覆辙,国防支出挤占社会投资,各州医疗教育预算削减触发社会动荡。更危险的是,供应链本土化推高通胀,美联储被迫维持高利率,最终导致企业债违约潮——当前美国企业债规模已超10万亿美元,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年偿债成本增加1000亿美元。

结语:在效率与安全的钢丝上行走
斯蒂芬·米兰的经济愿景,本质是在全球化退潮与大国竞争背景下,试图以“安全优先”重构经济逻辑。这种转向反映了美国精英层对自由市场主义的深刻反思,但其激进政策犹如一场高风险手术:成功则重振工业霸权,失败则加速帝国衰落。
历史经验表明,单一驱动模式难以持久。19世纪的关税保护催生了垄断巨头,20世纪的军工复合体埋下财政赤字隐患。米兰若想避免重蹈覆辙,必须在国家安全与经济效率、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平之间找到更精细的平衡点。否则,这场再工业化实验,或将成为美国经济霸权的最后一搏。
作者介绍

柏文喜,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特约评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硕士。四次获得中国政府省部级学术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