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时评

依法行政与营商环境优化:从泰克事件看民营经济权益保障的紧迫性



作者:王法明


近日,重庆泰克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被怀仁市有关部门强制接管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件背后不仅反映出公众对营商环境的普遍关切,更折射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此类事件并非孤例,在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市场信心亟需提振的关键时期,构建真正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中国经济能否突破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经济发展的活力,本质上源于民营经济的活力;市场信心的根基,根本上是民营企业的信心。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民营经济从“拾遗补缺”的有益补充,成长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根据2023年全国工商联统计报告,民营经济贡献了56%的税收、65%的GDP、72%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2%的城镇就业。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然而,泰克的困境并非个案。2023年,全国注销、吊销民营企业数量突破1320万户,较2022年增长18%,创历史峰值;同期,民营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至28.3%,较国有企业高出11.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当一批深耕专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陷入困境,当注销潮背后折射出无数创业者的无奈退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承诺在基层执行中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究竟是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还是真正转化为保护企业权益的实际行动?


泰克事件的争议焦点,直指接管程序的合法性问题。接管方既非《企业破产法》规定的司法接管主体,也非环保行业的法定监管部门。其以“防范风险”为由实施的接管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授权依据。我国《公司法》第六十七条、《企业破产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企业接管应当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或由行业监管部门依据法定职权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逾越法律边界。然而在此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行政意志对法律程序的突破——没有听证程序、没有司法裁定、缺乏明确法律依据,行政力量就介入企业经营,甚至决定企业命运。


这类“违法行政”现象并非孤例。有的地方政府以“维护地方稳定”为由,强行干预企业债务重组,限制企业寻求司法救济;有的部门借“行业整顿”之名,实行“选择性执法”,对民营企业从严处罚,对国有企业网开一面;更有甚者,以“红头文件”替代法律法规,随意设置市场准入壁垒,干预企业投资决策。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市场基本原则,更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当企业发现法律条文不敌行政命令,合同约定难抵权力干预时,市场信心将受到严重冲击。


法治不是装饰品,而是营商环境的生命线。只有将权力始终约束在法律轨道上运行,企业才能形成稳定预期,市场才能建立公平秩序。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仅靠口号,必须通过“刀刃向内”的改革和“说到做到”的行动来实现:


第一,强化依法行政的刚性约束。要彻底破除“权大于法”的惯性思维,严格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对所有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的行为,建立“合法性审查前置”制度,缺乏法律依据的“红头文件”一律无效,超越职权的行政行为一律叫停。对违法干预企业、损害企业权益的公职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杜绝“下不为例”的做法。


第二,切实提升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摒弃对民营企业的偏见,真正将民营企业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简化纾困资金申请流程、降低融资成本、畅通司法救济渠道;避免“雪上加霜”的行为——杜绝随意检查、过度处罚、乱收费乱摊派,让民营企业感受到“自己人”的待遇。


第三,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要破除“国企优先、民企靠边”的隐性壁垒,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要素配置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既要善待新引进企业,也要重视本土存量企业。存量企业是地方经济的基本盘,服务好存量企业就是稳住经济的压舱石。


第四,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从“管理者”真正转变为“服务者”,将“减审批、降成本”落到实处。精简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企业诉求直通车”机制,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限时办结、跟踪问效,让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中。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国内需求仍显不足,中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然而,一些地方仍存在“重招商、轻服务”的倾向:耗费大量财政资金为新引进项目提供“超国民待遇”,却对本土民营企业的困境视而不见。这种“舍本逐末”的发展思路亟待扭转。一个成熟的本土企业不仅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和税收,更能带动产业链发展,形成本地化产业生态。相比之下,那些盲目引进的新项目可能面临落地难、投产难的问题,甚至成为“烂尾工程”。因此,将资源更多地用于服务现有企业,往往能取得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成效。


泰克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短板与痛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民营经济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的主力军;依法行政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而是规范权力、保障公平、稳定预期的护身符;营商环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的具体实践中。


唯有真正摒弃“权力傲慢”,尊重市场规律;严守“法律底线”,保护企业权益;拿出“务实行动”,解决企业难题,才能让各类市场主体“敢投资、敢创新、敢发展”,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突破困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王法明,知名媒体人,新闻时评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组委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张宇晖】

预制菜无罪,隐瞒有罪:从西贝风波看餐饮透明化的生死战

当消费者怀着对 "锅气" 的期待,支付溢价享用餐厅美食时,却在不经意间发现餐盘里的竟是加热后的预制菜 —— 这种认知错位引发的愤怒,正是近期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预制菜风波的核心。西贝短短数日营业额暴跌数百万的惨烈代价,与其说是预制菜的口碑危机,不如说是一场因知情权缺失引发的信任崩塌。在预制菜产业规模即将突破 6000 亿元的今天,这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某个品牌的经营漏洞,更是整个餐饮行业工

郭新生:从土地财政到云端财政的“钱袋子革命”

如果把中国城市的发展比作一场漫长的“闯关升级”,那么土地财政一定是早期最给力的“补给包”。它用土地的价值撑起了高楼、修通了道路,让一个个小城长成了繁华都市。可如今,随着“土地补给包”的能量逐渐减弱,一场新的变革正在发生:以数据为核心的“云端财政”正接过接力棒,用数字的力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这场从“脚下土地”到“云端数据”的升华,不仅改变着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来源,更重塑着城市智理的城建经济脑逻

警惕“禁酒令”中的 “一刀切” 懒政

随着多地对违规吃喝问题整治力度的加大,“禁酒令” 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毋庸置疑,整治违规吃喝,对净化政治生态、遏制腐败滋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正风肃纪的必要之举。但在部分地区,“禁酒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现象,这不仅偏离了政策初衷,更暴露出一种懒政思维,亟待引起重视。在某些地方,禁酒范围被无限扩大,不仅工作日严禁饮酒,就连周末、节假日,只要是公职人员参与的聚餐,也

智能驾驶不达标,谁在裸泳,监管又该担何责

许多所谓的智能驾驶技术其实并不达标,在光鲜亮丽的宣传背后,到底谁在裸泳?而监管部门又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近日,懂车帝与央视新闻联合推出大型科普类节目《懂车智炼场》。该节目选取市面热门车型,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实测,模拟了15类现实中极易造成事故但出现频率较低的

法治之上:民营经济的“生态系统”再造

《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企业筑牢了权利根基,但要让这片沃土真正生机勃发,还需一场系统性的生态革命。今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部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的基础性立法,以26处“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宣告了对民营经济的制度性保障。法律甫一落地,各地便涌现积极回应:甘肃武威市梳理4981项行政执法事项并公开涉企检查清单,重庆巴南区半年新增民营经营主体

45万“蛤蟆汤罚单”:执法当在规则内审慎而行

山东临沂兰山区一家餐馆因发布“蛤蟆汤”菜品视频被拟罚45万元一事引发热议。此事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人们不禁思考,这究竟是“权力的任性”,还是店主“罪有应得”?

云南楚雄州:传统火把节赋能,以文化之炬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彝族火把节,作为云南省楚雄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早已超越了传统节庆的范畴,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精神火炬与实践引擎。在新时代背景下,楚雄州以火把节为文化锚点,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政治引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彰显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共同繁荣的政治智慧与实践担当。火把节的赋能,首先体现在对政治引领与民族团结的凝聚作用上

南博会--区域合作的璀璨明珠与发展新引擎

自2013年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盛大启幕,这一盛会已历经十余年的砥砺前行,成功举办了八届,如今正以愈发蓬勃的姿态迈向第九届。在这一历程中,南博会宛如一颗在区域合作天空中愈发璀璨的明珠,持续散发着耀眼光芒,成为中国与南亚乃至世界各国深化交流、携手共进的关键纽带与核心平台。回顾往昔,首届南博会便以高规格、大规模、多活动、浓特色吸引众多南亚国家踊跃参与,为中

广纳民智,共绘云南 “十五五” 新蓝图

在彩云之南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发展的浪潮正澎湃涌动。2025年6月10日,云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公告,开展“我为云南‘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公开征集意见建议活动,这一举措如同一座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开启了云南未来发展新征程的重要篇章。

彝村崛起:二十载搬迁路铸就康养振兴样本

当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紫溪彝村村民在家门刻下“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的对联时,这句朴素心声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注脚。这个历经两次搬迁的移民村,以令人惊叹的实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新路径:从移民安置的阵痛中涅槃,在党建引领下完成文化、产业与生态的深度交响,奏响了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

县域经济的云南实践:从“一县一业”到“万流入海”的跃升密码

云南县域经济的崛起,始于对“一县一业”战略的深刻实践。省委、省政府将112个县(市)精准划分为农业、工业、文旅、口岸四类,如同绘制产业版图的“北斗导航”:澜沧县依托景迈山古茶林,构建“林茶共生”的生态经济体系,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17亿元,非遗工坊带动就业超千人

红色铸魂 党建聚力 - 云南水电水利移民搬迁安置的“民心答卷”

在云南这片红色热土上,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场传承红色基因、激活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云南省将红色文化与党建引领深度融合,探索出“精神引领+组织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书写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振兴篇章。红色文化铸魂:从“故土难离”到“主动融入”云南

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引发的思考:法律的温度与公共空间的文明刻度

昨天,青岛“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典型案例在网上疯传,引来无数人围观。近年来,三句颇具争议的法律话语——“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他打你你为什么要还手”“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屡屡刺痛公众神经。这些话语背后,折射出法律实践与社会伦理的深层张力,也考验着司法裁判能否在规则刚性与人性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一、彭宇案的启示:法律不能成为道德

宋海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现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在全国两会的重要时刻,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座灯塔,为城市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深入研读报告中关于城市发展的内容,深感其对城市未来走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中也探寻到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董文琴:守好生态“含绿量” 提升发展“含金量”

“伊春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接近市域总面积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伊春市委书记董文琴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伊春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忠诚实践地,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斯蒂芬·米兰的经济愿景:一场“国防驱动”的再工业化实验

美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正再次指向熟悉的坐标——高关税、低监管和大规模国防支出。这一次的操盘者,是特朗普提名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这位哈佛经济学博士、前财政部高级顾问,以“国防驱动型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蓝图,不仅是对拜登政府产业政策的全面否定,更是一场试图重塑全球供应链和美国经济结构的激进实验。一、政策内核:从“补贴依赖”到“国防驱

第一观察丨这场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重要信号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体现出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和重视,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信号一: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一路风雨一路歌。40多年来,伴随着改革

AI人才需求攀升,映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与就业新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更在“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浪潮下,为众多传统行业催生了新需求,开辟了广阔的就业新空间。据多家招聘平台最新数据显示,AI技术岗位在就业市场上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以智联招聘为例,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高达33.4%,位居各行业之首。其中,人工

各地“两会” |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李万春:重拳出击,全方位保障冰雪经济健康发展

1月14日,出席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海南省哈尔滨商会党支部副书记李万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黑龙江省凭借其丰富的冰雪资源,在多个领域打造出了丰硕的冰雪经济成果,冰雪旅游持续火爆,冰雪经济不断升温,“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正在成为东北振兴的新亮点。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