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申从亮)近期,随着多地对违规吃喝问题整治力度的加大,“禁酒令” 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毋庸置疑,整治违规吃喝,对净化政治生态、遏制腐败滋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正风肃纪的必要之举。但在部分地区,“禁酒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现象,这不仅偏离了政策初衷,更暴露出一种懒政思维,亟待引起重视。
在某些地方,禁酒范围被无限扩大,不仅工作日严禁饮酒,就连周末、节假日,只要是公职人员参与的聚餐,也都被纳入禁酒范畴。有的地方,不管是公务宴请还是私人聚会,不管是公款吃喝还是个人自费,只要涉及酒水,便一律严查严处。甚至出现了“三人以上聚餐就可疑”“普通餐馆消费也被审查”等极端情况,让公职人员谈“酒”色变,正常的人际交往受到严重影响。这种不加区分、简单粗暴的 “一刀切”做法,看似是在严格执行禁令,实则是对政策的误读与滥用。
“一刀切”式的禁酒令,根源在于部分官员的懒政思维。一方面,在高压反腐态势下,一些官员为了规避责任,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执行政策,认为只要禁令越严、范围越广,就越能显示自己执行政策的坚决,从而避免因监管不力而被问责。这种“宁左勿右”的心态,本质上是对责任的逃避,是一种消极怠工的表现。另一方面,部分官员缺乏精准施策的能力与担当,习惯于用简单化、机械化的方式处理复杂问题,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执行标准。他们将“禁止违规吃喝”简单等同于“禁止吃喝”,以 “一刀切”的方式掩盖自身治理能力的不足。
这种懒政行为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民生角度看,过度禁酒严重冲击了餐饮行业。许多餐馆、饭店因客源锐减,经营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倒闭风险。餐饮行业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其受挫直接影响到大量从业人员的生计,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以某地为例,在“一刀切”禁酒令实施后的几个月内,当地餐饮企业营业额平均下降了30%,让原本就“大势不好”的餐饮业更是雪上加霜,甚至许多餐饮行业出现了大量服务员、厨师等岗位裁员现象。
从政府公信力角度而言,“一刀切” 的做法让民众看到了政策执行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严重损害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公职人员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其正常生活受到不合理限制,也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懒政行为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使禁酒令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不仅无法有效遏制违规吃喝现象,反而让真正的腐败行为有了更隐蔽的空间,滋生出诸如“不吃公款吃老板”“躲进私人会所吃喝”等新问题。
为避免“一刀切”式的懒政行为,实现政策的精准执行,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在制度设计上,上级部门应进一步细化禁酒令的执行标准,明确界定违规吃喝的具体情形,如明确规定哪些场合、哪些对象、何种消费标准下的饮酒行为属于违规,避免因政策模糊导致基层执行时的随意性。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他们因担心出错而过度保守执行政策的顾虑。
在监督考核方面,要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不仅要监督是否严格执行禁令,更要监督执行方式是否合理、科学。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通过民意调查、网络舆情监测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对政策执行的反馈,对执行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官员严肃问责。在思想教育层面,要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其深刻理解政策的内涵与目的,摒弃懒政思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通过开展培训、学习交流等活动,提高干部精准施策、科学治理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执行政策。
禁酒令的核心目的是整治违规吃喝,净化政治生态,绝不是要禁止一切正常的餐饮消费和人际交往。“一刀切”的懒政行为,不仅切走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切走了政策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更切走了政府的公信力。各级政府部门应深刻反思,坚决杜绝这种简单粗暴的执行方式,以更加科学、合理、精准的举措,确保禁酒令真正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为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