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23日昆明讯(评论员 申从亮 )云南县域经济的崛起,始于对“一县一业”战略的深刻实践。省委、省政府将112个县(市)精准划分为农业、工业、文旅、口岸四类,如同绘制产业版图的“北斗导航”:澜沧县依托景迈山古茶林,构建“林茶共生”的生态经济体系,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17亿元,非遗工坊带动就业超千人;砚山县则聚焦绿色铝产业,形成从电解铝到航空材料的全产业链,2024年铝产业产值达476.7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2.6%。这种“宜茶则茶、宜铝则铝”的差异化布局,让每个县域都找到了专属的发展坐标系。
产业链重构:从资源禀赋到价值裂变
在景迈山,千年茶林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当地通过“企业+合作社+茶农”模式,将传统制茶技艺转化为文旅资产,打造的“茶窖藏+文旅”生态链,使茶农年收入突破2万元,2024年茶旅融合带动旅游收入增长184%。而砚山县的绿色铝产业,则以“铝水直供”技术革新打破传统,每吨铝材增值超20%,构建起辐射南亚的铝材精深加工基地。这种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价值”的质变。
文化赋能:传统基因的现代解码
景洪市的发展轨迹,印证了文化IP的经济转化力。通过打造湄公河星光夜市、基诺山雨林徒步等沉浸式场景,将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节”等民俗转化为体验经济,2024年接待游客超3192万人次,夜间经济贡献率突破40%。这种“非遗+场景”的创新,让千年傣韵在现代化语境中焕发新生,正如曼掌文化农庄“家家是传习馆、户户是加工坊”的实践,既守护文化根脉,又创造经济价值。
生态与数字的双重赋能
云南县域经济的绿色底色愈发鲜明。澜沧县严格执行《景迈山古茶林保护条例》,通过无人机监测、物联网溯源等技术,实现3.3万亩生态茶园有机认证,探索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与此同时,“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塑县域治理,砚山县建立的铝产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能耗与排放,使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走出一条“绿电+智造”的升级路径。
共同富裕的县域答卷
这些实践背后,是“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楚雄市培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超万人;弥勒市打造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使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增长3倍。2024年云南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45:1,印证了“县域活则全盘活”的发展逻辑。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云南县域经济的探索,不仅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特色发展”的样本,更揭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规律——当每个县域都能在现代化图谱中找到独特坐标,当传统文化与新兴产业实现创造性转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交响乐章必将更加恢弘。这片云岭大地上的实践,正以“百舸争流”之势,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