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人天
近日,宇数科技CEO王兴兴提出“机器人交税养人”的设想,引发广泛关注。他表示:“十年后大家就不用工作了,吃喝都由机器人提供。未来机器人具备大规模作业能力后,每台机器人出厂即可征税,其创造的价值中所含税款直接上缴国家。”这一观点被不少人视为应对人工智能导致大规模失业的可行方案。

然而,该论述实则是以“不劳而获”的未来图景,掩盖了当前产业政策过度侧重供给侧投资所可能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马克思早已指出,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个根本矛盾: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趋势并存,这一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百年以来,该规律仍未发生本质改变。
反观当前中国经济,生产过剩问题日趋明显。然而,早已积累巨额财富的科技企业领袖,却仍在过度倾斜于供给侧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下,一味推进机器人产业、替代人力劳动,进一步削弱劳动者的消费能力。这种忽视需求侧萎缩、单方面强调供给扩张的做法,岂不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盲目扩大产能?又怎能不加剧生产过剩?
我们并不反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但在以各类扶持政策助推该产业的同时,却在不断增加社保、教育、公共服务等费用,持续加重潜在机器人产品消费者的负担。这种政策取向的极端化,最终将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反过来制约机器人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中国若不能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推进社会分配改革、调节供需失衡,那么即便生产更多机器人、再生产更多商品,又将卖给谁?是否我们正在提前预演一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到那时,所谓“机器人养人”的愿景,又该如何实现?
从相对全面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应负责提升效率,而人类智能则须统筹效率与公平。
归根结底,人类发明和应用机器人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企业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固然有助于提升效率,但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可持续、社会整体和谐的基础之上。否则,不仅无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还可能因社会动荡导致整体福祉下降,最终企业家也会因市场需求的持续萎缩而面临亏损与破产。
因此建议,国家应调整过度偏向供给端的政策,通过合理的分配调节机制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可参考“相对全面经济学”所提出的“投资-消费融合发展理论”与“产业协同发展理论”。
投资-消费融合发展理论主张,在现有有效生产力所支持的货币发行范围内,将边际收益递减的传统基建投资,转向化解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抑制居民消费的“四座大山”,切实提高劳动者实际收入、释放消费潜力。以此激发生产性投资、推动有效生产力发展,并将部分过剩产能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供给,系统化解生产过剩问题。
产业协同发展理论则强调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应互保互促。例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带来的稳定低风险现金流,支持资本密集型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尝试,实现风险对冲和资本互补,拓宽国民收入的来源与多样性,真正做大经济蛋糕,为社会分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总存在需大量劳动力的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义乌市场就带动全国超3200万人就业。保持不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至关重要。
将投资-消费融合发展与产业协同理论结合,可构建以分配公平推动生产优化、以全面产业结构促进供需平衡的新型生产关系。这种相对全面、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将助力生产力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迈向更加稳健的经济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黄人天,相对全面经济学创始人、中国经济学创新论坛发起人、中国共生智库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系列文章尝试以相对全面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解析人机关系,展望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