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国两会的重要时刻,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座灯塔,为城市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深入研读报告中关于城市发展的内容,深感其对城市未来走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中也探寻到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遇。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提升质量
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这无疑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指引。新型城镇化不再仅仅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水平。
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重中之重。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意味着要让每一位来到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都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让孩子们能在城市安心求学,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居住之忧,使他们真正在城市扎根;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份保障。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人文关怀,也将促进城市的和谐稳定发展。
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同样关键。县城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节点,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县城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能提升县城居民的生活品质,还能吸引更多人口回流,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实现产业与城镇的融合发展,打造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构建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必然要求。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产业、人才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超大特大城市在城市治理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提升治理水平,需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差异化发展,形成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城市体系。
城市更新:焕发城市新活力
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老旧建筑的改造,更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升级。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能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居民的意愿,让居民参与到城市更新中来。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如增加停车位、完善社区绿化、建设休闲健身设施等,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让城市在更新中留住“乡愁”。
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对闲置土地、废弃厂房等低效用地的重新规划和开发,建设新兴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等,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将老旧工业区改造为创新创业园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入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将闲置的商业用地开发为城市公园或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是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需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的治理和保护,提高城市的蓄水、排水能力,有效应对洪涝灾害。燃气、给排水、热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协同管理,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城市居民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地下管廊的建设,将各类管线集中铺设,避免了道路反复开挖,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维护管理水平。
房地产市场:稳定与转型并行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内容,释放出稳定与转型的强烈信号。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任务。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根据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状况,灵活调整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这不仅能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还能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避免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提高房地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保交房关系到购房者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确保房地产项目按时交付。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防范债务违约风险。
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从传统的开发模式向注重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发展的趋势,通过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智能化设备,提高房屋的质量和居住舒适度,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促进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区域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经济大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给予其更多的政策支持,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优势和潜力,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促进经济大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应加快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迈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产业协作和转移,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绿色发展:守护城市生态底色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差异化的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精准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的推进,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城市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城市力量。
在城市发展中,注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建设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等,推动产业的绿色升级。
2025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房地产市场、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城市应积极行动起来,将报告中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作者简介:

宋海全,现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年鉴社社长助理、事业发展部主任、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研究工作。参与编著《中国城市百科全书》、《中国城市年鉴》、《市长参考》、《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慈善1998》、《沙尘暴的警告》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