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

香港全球首创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正通过严监管与开放式创新双重基因,开启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全新可能。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实施。根据新规,港元稳定币发行人必须维持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和300万港元流动资本,同时储备资产需100%由高质量流动资产组成,并与发行人自有资产严格隔离。
香港金管局计划2026年初发放首批牌照,数量仅限个位数,同时设立6个月过渡期处理原有发行机构。
这一“价值锚定监管”创新框架被中国人民大学宋科教授评价为“全球稳定币监管的未来范本”,其意义远超本地金融治理——它构建了港元稳定币与央行数字人民币的协同通道。
通过兑换成港元稳定币,数字人民币能够融入稳定币生态,从而增加人民币在跨境清结算中的应用份额。
而宁波保税区跨境结算科技李健博士团队创新的“DCEP+FT账户+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则从另一个维度提供突破美元霸权的技术方案,当香港的合规稳定币生态与其对接,一场重塑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革命已然启动。
01. 政策奠基: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核心突破
香港《稳定币条例》创造性地构建了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其制度设计的严谨性与创新性远超欧美同类方案。该框架的核心突破体现在三大维度:
资本与储备监管:发行人须维持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及300万港元流动资本,同时储备资产必须实现100%高质量流动资产覆盖,包括现金、三月内到期存款、一年内政府债券等。
赎回与破产保护:用户拥有绝对赎回权,发行方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面值赎回,且不得设置不合理障碍。即使在发行人破产情况下,持币人仍享有对储备资产的优先追索权。
发行与推广限制:建立“许可提供方”封闭系统,仅限持牌机构、授权银行及SFC许可交易平台等五类主体推广稳定币,境外机构若针对香港用户推广同样受规管约束。
此监管框架的战略价值在于将审慎监管与市场发展有机结合。香港金管局通过“监管沙盒”积累经验,最终形成兼顾风险防控与创新激励的制度设计。
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透露,首批牌照数量将控制在个位数,2026年初完成首阶段发牌,同时设置6个月过渡期消化存量发行机构。
这一谨慎推进策略,既确保系统稳定,也为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合规能力的创新主体预留发展空间。
02. 应用场景:港元稳定币的四大价值赛道
在严格监管框架护航下,港元稳定币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变革性应用潜力:
跨境支付与结算:传统SWIFT跨境支付需3-5天完成,而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可实现秒级到账。香港《政策宣言2.0》明确支持稳定币作为跨境贸易支付工具,企业通过使用稳定币可降低高达60%的结算成本。
资产代币化枢纽:港元稳定币可作为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的核心结算工具。香港计划推动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资产的链上表征,实现“交割即付款”的自动化流程。
金融产品创新:持牌机构可开发挂钩多币种的稳定币产品,其储备资产需按比例匹配参考货币。这类产品为跨国企业提供天然汇率避险工具,同时满足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
供应链金融优化:通过将港元稳定币嵌入智能合约,实现贸易融资自动化。如兴业银行宁波分行已测试运费自动支付系统,大幅降低人为操作风险与纠纷率。
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比较分析
| 监管区域 | 监管理念 | 资本要求 | 储备资产要求 | 市场定位 |
| 中国香港 | 价值锚定监管 | 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 | 100%高质量流动资产,超额抵押 | 数字资产国际枢纽 |
| 美国 | 金融基础设施整合 | 联邦存款保险覆盖 | 国债+现金组合 | 巩固美元霸权 |
| 欧盟 | 市场统一监管 | 按风险分级设定 | 部分允许非流动资产 | 单一市场融合 |
| 中国内地 | 禁止私人稳定币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央行数字货币主导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正探索稳定币在养老金融等社会领域的应用场景。湖南省已建成497个支付服务适老化场景,若将稳定币的便捷性与适老场景结合,可解决老年群体跨境医疗支付、养老金跨境发放等痛点。
03. 协同数字人民币:双币驱动的跨境结算新生态
港元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的协同构成突破美元结算体系的关键路径,两者通过多层次互联形成战略合力:
系统互联互通:自2020年底启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管局已完成两轮技术测试,实现数字人民币系统与香港“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的直连。
离岸-在岸协同:央行提出“双币体系”构想——在上海自贸区发展境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YC),在香港发展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HC)。
CNYC侧重跨境贸易结算,CNHC强化香港人民币国际化枢纽功能,两者间建立兑换通道。
跨境场景拓展:2025年8月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宣布扩大香港数字人民币试点,重点包括增加服务银行数量、拓展商户覆盖、开发小额跨境汇款、探索教育电商等场景。
这种协同效应直接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3月,已有17个“一带一路”国家接入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网络,人民币在东盟贸易结算占比达24%,较2020年提升9个百分点。
港元稳定币作为数字人民币出海“转换器”,使人民币可通过兑换融入全球稳定币生态,大幅提升跨境清结算份额。
04. 融合创新:SDRC系统与稳定币的三维协同框架
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李健博士团队创新开发的“DCEP+FT账户+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为港元稳定币提供了产业级应用场景,两者融合形成三层协同架构:
技术层对接:SDRC系统的“智能合约引擎”可无缝接入港元稳定币作为支付媒介。当货物权证在区块链上完成转让,合约自动触发稳定币支付,实现“货权-资金-物流-单证”四流合一。
货币层创新:在宁波自贸区实验室测试的“混合结算单位”模式中,数字人民币与特别提货权(SDRC)组合使用。港元稳定币可加入该体系,形成“数字人民币+港元稳定币+SDRC”的多元结算工具箱。
规则层突破:通过央行多边数字货币桥(mBridge)连接SDRC系统与香港稳定币生态。交通银行已通过该桥实现1.36亿元资本金秒级跨境到账,未来可扩展至稳定币跨境清算。
这种融合在对抗美国关税战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厦门金龙汽车出口新加坡时,通过锁定人民币结算规避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宁波企业利用智能合约自动调整贸易路径,规避高关税地区。
而SDRC系统提供的“数字货权凭证”则为转口贸易提供合规保障,形成技术赋能的系统性破局方案。
三重协同框架下的场景创新应用
| 协同层级 | 核心技术 | 典型场景 | 实施案例 |
| 技术层 | 区块链智能合约 | 贸易融资自动化 | 兴业银行宁波分行运费自动支付系统 |
| 货币层 | 混合结算单位 | 多币种跨境结算 | 中新新能源汽车贸易人民币直接结算 |
| 规则层 | 多边数字货币桥 | 跨境资本流动 | 交通银行1.36亿元秒级跨境转账 |
| 生态层 | 数字货权凭证 | 大宗商品交易 | 宁波自贸区铁矿石人民币定价平台 |
05. 未来挑战:技术、制度与国际协调三重门
尽管前景广阔,港元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协同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技术安全风险:区块链系统面临51%攻击等安全威胁,需建立量子加密防护体系。工商银行厦门分行试点多层签名验证机制,为稳定币系统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国际规则冲突:欧美质疑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特性,需通过引入IMF等第三方审计增强透明度。同时各国在税收、反洗钱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
离岸市场局限: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约1万亿元,难以独立支撑全球性稳定币体系。亟需深化与上海自贸区联动,扩大资产池深度。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多边协调机制创新”。中国正联合CPMI(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制定数字货币跨境结算规则,主导ISO/TC68金融标准修订;同时推动在G20框架下建立稳定币监管协调机制。
香港金管局已要求稳定币发行人部署“区块链分析工具”,监控资金流向并筛查可疑地址,为跨境监管协作提供技术基础。
06. 战略展望:构建数字丝绸之路的货币新秩序
未来五年,香港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协同将推动三大战略目标实现:
结算占比跃升:人民币跨境结算比例有望从5%提升至20%,形成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格局。
企业成本节约:通过SDRC系统与稳定币结合,外贸企业每年可节省超3000亿元跨境交易成本。
全球联盟扩展:建立覆盖50国的数字贸易联盟,重塑WTO框架下的新型贸易规则。
这一进程不仅关乎技术效率提升,更是“重构全球货币治理体系的历史机遇”。当香港的合规稳定币生态、内地的数字人民币新基建、以及SDRC系统的产业应用深度整合,一条突破美元霸权的“数字丝绸之路”正在浮现。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警示:“稳定币需要避免过度炒作、严防金融风险”。这提醒我们在热切期待创新红利的同时,保持风险意识与监管定力。
国际清算银行的年度经济报告显示,稳定币在“货币”的三项关键测试中表现糟糕。但香港的解决方案不同:通过“价值锚定监管框架",将稳定币转化为可信赖的数字货币形式。
当港元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在央行多边数字货币桥上相遇,当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李健博士的SDRC数字货权凭证在区块链上流转,一个绕开SWIFT、减少美元依赖的创新结算生态正在亚洲形成。
结语:从支付工具到金融新基建的战略跃迁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生效,标志着加密货币从“野蛮生长”正式转向制度驱动创新”。当港元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在SDRC系统中形成“公-私协作”架构——央行数字货币锚定主权信用,私营稳定币提供流动性效率——中国有望在跨境支付领域实现“双轨超车”。构建覆盖50国的数字贸易联盟,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与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双重升维。
在这一进程中,港元稳定币不仅是技术性支付工具,更是中国参与全球货币治理博弈的战略支点。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场景深耕的深度、与国家数字货币战略协同的精度,以及跨域监管创新的力度。这场变革的终点,更加是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占比从5%向20%的历史性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