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25日北京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 )一款旨在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即将登场,各地正争分夺秒梳理项目清单,抢夺政策先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于近期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这款工具被业内专家称为“准财政”工具,由政府确定资金投向领域,但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有专家预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初步为5000亿元,预计可撬动1.5万亿元至2.5万亿元基建投资规模,助力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6.0%。
工具定位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被定位为“准财政”工具,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负责运作。
资金通过基金公司以注资方式投入,投资期限长达20-25年,抵押补充贷款(PSL)为该工具提供资金支持,利率降至2%。
这款工具主要目标是解决项目资本金缺口,降低项目融资门槛,进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
时间紧迫
项目申报工作的时间窗口相当紧迫。按照政策要求,需在9月底前完成资金投放。
项目需在6-8月依次通过地方筛选、省级审核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终审。
对项目成熟度也有明确要求:新建项目必须取得施工许可证,在建项目的进度不得超过80%。
地方行动
面对这一政策机遇,多地政府快速响应,积极备战项目储备申报工作。
8月19日,湖北省咸宁市市长杨军专题研究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储备申报工作,要求吃透政策要求、抢抓政策机遇。
同一天,崇阳县召开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会,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望要求集中精力开展项目谋划工作,做深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
支持领域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重点支持八大领域,尤其是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
传统基建升级方向包括城市更新项目(需剥离房地产属性,聚焦管网改造、智慧停车场等)和交通物流领域(如“跨境电商物流园”)。
申报指南要求项目需符合“非干不可、非我莫属、群众非常期待”的理念,并从各地“十五五”规划储备项目库中精准匹配。
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主体需为平台公司的市场化项目,严禁政府投资项目。
资本金要求方面:自有资金需不少于20%的资本金,基金注资不得超过50%,在重点领域可放宽至80%。
申报材料需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融资方案、审批文件和银行意向书等。项目可行性报告需突出项目的经济自平衡能力。
投资影响
业内专家普遍看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研究员吴亚平表示,这款工具对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降低项目融资门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团队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利于发挥“调结构+稳经济”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围绕新兴产业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针对基础设施予以支持,有利于加快基建投资的推进节奏,为稳增长提供助力。
组合拳效应
除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扩大有效投资的“组合拳”也在持续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加强统筹协调和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
截至8月1日,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
政府债券发行也将加快。今年安排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上半年已发行5550亿元,占全年额度的4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