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严荣杰
引言:全球货币体系的范式转移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经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架构的稳定币,不再仅是金融科技的创新产物,更成为大国博弈、货币主权竞争和全球金融格局重构的核心载体。这场变革的本质,是在全球化碎片化背景下,各经济体为规避美元霸权风险、提升支付效率,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美元+1”替代方案的战略努力。它标志着货币竞争从地缘政治层面向技术赋能、效率至上和生态构建的新维度迁移,随着9月24日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挂牌正式落地运营,一场以“数字金融+货币主权”为特征的新时代货币革命已经全面展开。

在全球稳定币浪潮重塑国际货币体系的宏大叙事下,一场围绕跨境支付效率、安全与主权争夺的“静悄悄革命”已然来临。各经济体纷纷寻求“美元+1”方案,以规避传统SWIFT体系的依赖与风险。在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中国的战略不仅在于跟踪与防御,更在于主动引领与创新。浙江省宁波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和跨境金融创新高地,其探索实践的“DCEP+FT帐户+SDRC特别提货权/数字人民币信用证+中国数字注册货票结算科技工具系统”(以下简称“宁波跨境金融结算科技系统”),正是将国家顶层战略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应对这场货币革命、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关键举措与典范模式。
一、 全球货币体系变革与宁波跨境金融结算科技创新系统的战略契合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趋势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耦合。美国的“稳定币美元”战略意在延续霸权,而中国则需开辟一条以数字人民币(e-CNY) 为核心、兼容并包多种数字金融工具的国际化新路径。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两个核心痛点:
1. 应对“去美元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结算”的中国方案:系统引入DCEP/SDRC(特别提货权) 概念作为计价单位,能有效对冲单一货币(如美元)的汇率波动风险。这为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希望降低美元依赖的伙伴国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中性化、低风险的结算选择,是与“美元+1”趋势同频共振的智慧之举。
2. 打通“贸易-金融-物流”可信数据链,破解传统贸易融资难题:系统创新性地集成“中国数字注册货票”(Digital Registered Invoice & Warehouse Receipt, DRI)。这是一项革命性的设计,它将传统提单、发票等贸易凭证数字化、通证化,并基于区块链技术确保其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此举将实体货物权资产与金融结算凭证紧密锚定,构建了跨境的、可信的“数字贸易资产池”。
二、 “宁波跨境金融结算科技创新系统”的价值体系与融合应用场景

该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自我增强的创新发展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层:安全、效率与自主性
· 安全与信任: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注册货票”从根本上杜绝了虚假贸易、一票多卖等欺诈行为,为银行开立信用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真实贸易背景验证,极大降低了金融风险。
· 极致效率:“数字人民币信用证”的运用,实现了支付结算的即时性和自动化。通过智能合约技术,一旦满足“货票”确权及交货条件,支付可自动执行,将传统信用证处理时间从天缩短至分钟级,大幅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 战略自主性:整个系统运行在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上,减少对西方主导的金融电讯链路的依赖,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融合应用场景创新模式:
1. 大宗商品贸易场景:
· 模式:某国内进口商从中东采购原油,双方约定以SDRC计价。宁波银行基于进口商资质和贸易合同,开立以“数字人民币+数字注册货票”为条件的信用证。货物装船后,承运人生成唯一“数字货票”并上链。货物抵达宁波港后,港务系统验证货票信息,触发智能合约,数字人民币货款自动划转至对方银行。
· 价值:解决了大宗商品贸易金额大、对时效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痛点,SDRC计价平滑了价格波动。
2. “一带一路”供应链场景:
· 模式:一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向东南亚出口零部件,当地中小经销商资金有限。企业可通过该系统发起交易,经销商支付部分定金后,凭中国的“数字注册货票”可向其本地银行申请便捷的融资,因为后者确信这笔底层资产是真实且被锁定的。
· 价值:成为数字人民币尚未覆盖地区的“过渡性桥梁”和“增信工具”,极大提升了人民币的金融可接入性,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3. 跨境电商与新业态场景:
· 模式:跨境电商平台采用该系统,海外买家使用本地货币支付,平台端自动以SDRC计价并通过数字人民币完成与国内商家的结算。全流程数据上链,通关、退税效率倍增。
· 价值:为碎片化、高频次的跨境电商业态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高透明度的结算解决方案,助力数字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 宁波实践对国家战略的深远意义

宁波保税区的创新绝非孤立的地方实验,而是服务国家金融战略的先锋探索。
· 它是“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的民间互补与先行实践:mBridge是央行间的“批发”系统,而宁波跨境金融结算科技创新系统更侧重于“零售”+商业层面场景创新应用,二者未来可对接,形成官民协同、多层次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网络。
· 它为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奠定坚实基础:系统内流转的“数字注册货票”本身就是一种可信的货本位数字资产凭证。未来,以此类高质量资产为抵押,发行锚定一篮子货币或人民币的稳定币,其可信度和稳定性将远高于无抵押的算法稳定币,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 它是中国争夺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的实践砝码:通过成功的商业应用,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一套更公平、更高效、更安全的数字贸易结算新规则,积极倡导和推动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
四、模式创新:数字人民币+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与双轨发展范式
1. 跨境贸易清算新模式
· “一带一路”场景:在数字人民币尚未全面覆盖的地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作为过渡性清算工具,服务中国企业出海和当地贸易结算,提升人民币的接受度和可接入性。
· 多币种篮子稳定币:由一篮子货币(如SDR或金砖货币)支持的稳定币,可作为“去美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结算中介,降低单一货币风险。

2. 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新路径
· mBridge类项目的补充者:虽然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如mBridge)代表官方合作方向,但稳定币可更灵活地服务于私营部门和零售场景,形成“官方+市场”双轮驱动的跨境支付新生态。
· 与传统金融的融合:通过 token化存款、链上国债抵押等模式,稳定币可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DeFi的桥梁,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和市场流动性。
3. 数字经济与生态建设新载体
· 用户导向的场景嵌入:借助中国庞大的数字用户基础(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生态),稳定币可迅速嵌入电商、游戏、社交媒体等高频场景,实现“支付即结算、交易即清算”。
· 自贸区先行先试:在广州港、深圳市、海南、上海等地开展稳定币沙盒监管试点,允许合规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探索与数字人民币的兑换和联动机制。
4. 体系价值:多极金融新秩序的建设性力量
稳定币助推国际货币体系从“一元主导”走向“多元并存”,其匿名性、保密性和跨境流动性,为更多货币参与国际结算提供可能。它可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互补共存——CBDC代表官方信用,稳定币代表市场创新,共同构成未来数字货币生态的双层结构。
五、中国的贸易金融战略创新与实施路径
中国在技术储备、市场体量、实体经济支撑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应构建以下创新发展价值体系:
1. 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先行
· 立法与标准制定:加快出台《稳定币发行与监管条例》,明确发行主体、储备资产、托管审计要求,建立“许可制+沙盒监管”机制。
· 国际规则话语权:在多边框架(如BIS、IMF)中倡导形成基于区块链的新型跨境支付规则,推动建立公平、透明、多元的国际货币治理体系。
2. 技术融合:双轨并行发展
· 数字人民币(e-CNY)为核心:继续扩大试点和国际合作,强化其在央行信用、合规性、反洗钱等方面的优势。
· 离岸稳定币为拓展:鼓励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发行锚定离岸人民币(CNH)的稳定币,服务非居民用户和跨境资本流动。
3. 生态构建:场景金融驱动创新
· 实体经贸支撑:依托中国制造和跨境供应链优势,推动稳定币在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中的广泛应用。
·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安全、跨链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持多币种稳定币发行、流通和兑付。
六、拥抱变革,引领未来
稳定币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价值重构和模式创新。中国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数字人民币为基石,以离岸稳定币为先锋,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积极参与并引领这场“静悄悄的货币革命”。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融合、生态拓展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国不仅能够捍卫自身货币主权和金融安全,更有可能成为未来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构建者和规则制定者。
稳定币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而言,唯有主动创新、稳健推进、开放合作,方能在这场重塑全球货币格局的浪潮中抢占制高点,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跨越。
全球稳定币的竞争是挑战,更是历史性机遇。宁波跨境金融结算科技创新系统,通过SDRC计价锚定价值、数字人民币实现高效清算、数字注册货票勾连实体贸易,三位一体地构建了一个兼具前瞻性、实用性和战略性的创新发展价值体系。它不仅是技术工具的简单叠加,更是对国际贸易金融范式的一次深刻重构。
结语:
中国应充分重视并支持此类源自市场前沿的创新实践,加快完善监管沙盒与立法框架,允许其在自贸区等区域深化试点。同时,应鼓励其他沿海外贸重镇学习宁波经验,形成创新集群效应。唯有将国家的货币战略与地方的科技攻坚、市场活力深度融合,中国方能在这场重塑国际货币体系的“新战场”上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将挑战转化为迈向金融强国的决定性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