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2日北京讯(顾日红 王妍 杨智惠)202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以“适度宽松”为基调,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创新、信贷结构优化等多项政策组合拳,推动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成本持续下行,为实体经济复苏注入强动能。1月新增信贷与社融增量双双创历史同期新高,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重点领域成效显著,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整,总量与结构协同发力
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延续“适度宽松”政策基调,通过降准降息、再贷款扩容、流动性调节等工具,保持市场资金面充裕。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5.1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06万亿元,同比多增5833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企业贷款占比超90%,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3986亿元,显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效应显著。
在价格端,政策利率引导效果持续显现。2024年两次降息共0.3个百分点,带动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43%,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至3.11%,为实体经济减轻融资负担。2025年,央行进一步提出“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兼顾银行稳健经营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助力消费与投资回暖。
信贷结构优化加速,重点领域获精准滴灌
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央行通过结构性工具实现精准支持:
1. 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元拟扩至8000亿—1万亿元,覆盖项目超2.2万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
2. 绿色金融:碳减排支持工具优化扩容,绿色贷款同比增长25.1%,覆盖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3. 普惠金融: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降至1.7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14.6%,授信户数超6000万户,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此外,1月M1增速转正至0.4%,得益于统计口径调整(新增个人活期存款与非银支付备付金),更真实反映企业流动性改善与经济活力回升。
资本市场工具创新,稳预期与防风险并重
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央行创新推出“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截至1月末,互换便利操作规模达1050亿元,支持证券公司自营投资;2024年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计划金额上限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央行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暂停国债二级市场买入操作,避免市场波动加剧,引导长期资金理性配置。
外汇领域改革同步推进,外商直接投资登记简化、科技型企业便利化融资额度上调等措施,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优环境。
未来展望:政策空间充足,注重内外均衡
央行明确下一阶段将“择机调整政策力度和节奏”,降准降息仍有空间,但需平衡内外环境。东方金诚分析指出,一季度政策落地将视宏观经济与外部环境变化而定。
风险防控方面,央行强调“三个坚决”——坚决纠偏市场顺周期行为、处置扰乱市场秩序操作、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确保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基本稳定。
2025年开年,货币政策以“总量稳、结构优、成本降”为主线,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随着结构性工具持续优化、重点领域融资渠道拓宽,金融活水将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