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19日上海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 )在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宣布的《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正式落地,标志着上海迈向全球金融枢纽的战略部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昨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推出五方面27条具体举措,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这份重磅文件在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当天发布。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开幕式上透露,方案鼓励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银行在沪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探索不动产、未上市股权等非货币信托财产登记上海模式。
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行动方案》的27条举措涵盖五大关键领域,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在金融机构集聚方面,方案要求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支持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对在沪机构授权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外资金融机构被赋予更重要的角色,方案明确支持其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在上海落地。
“五篇大文章”成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核心抓手:
科技金融:支持上海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鼓励在沪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业务,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
普惠养老数字金融:全方位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方面,方案提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银团贷款等非居民贷款业务。同时大力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和航运保险发展,研究探索离岸金融创新。
金融改革试验田
方案赋予上海“金融改革试验田”的使命,将在四个方面先行先试:
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机制,支持上海金融监管局在限定业务、限定额度、限定机构、设定风险熔断点的前提下,通过监管互动机制组织实施金融创新试点。
探索跨境银团贷款业务,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以国际良好实践为基础的非居民贷款业务。
深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建设,支持上海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
支持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鼓励在沪金融机构支持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
多部门协同支持
在陆家嘴论坛上,多个金融管理部门宣布支持上海的新举措:
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推出八项政策,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开展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业务、“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更好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推出“1+6”政策措施:
- 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 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 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
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学会已正式获批在上海注册成立,将打造资本市场理论研究高端智库平台。
金融开放新动向
金融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就在方案发布前两天,金融监管总局批准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以实际行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友邦保险区域首席执行官张晓宇表示:“友邦保险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和价值,积极把握制度型开放机遇。资管公司获批筹建,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实现长期资产端和负债端匹配。”
李云泽局长在论坛上强调三个“不会改变”:
中国金融业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改变
构建互利共赢金融发展格局的决心不会改变
推动建立更加包容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决心不会改变
他透露,下一步将大力复制推广自贸区、自贸港扩大制度型开放的经验做法,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更多金融业务试点,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规则,探索在更宽领域、更大幅度上加大开放力度。
随着27条新政落地,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步伐明显提速。就在方案发布前两日,金融监管总局已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成为外资抢滩上海市场的生动注脚。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金融业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改变。”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上的宣示,彰显中国金融开放的坚定姿态。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2家在华设有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4%跃升至目前的9%,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