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抗击新冠疫情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中国政府本着生命至上、执政为民的理念,带领全国人民抵御新冠病毒、护佑人民健康,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不可否认的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不久前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适应新变化的抗疫二十条等新的举措,但笔者发现,少数地方对抗疫二十条新政继续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个别地方仍在继续执行层层加码的各种土政策。笔者认为,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抗疫”是庸政懒政的表现,必须迅速予以纠正。
几千年中医抗疫古训告诉我们,大疫不过三年。到今年十二月份,新冠肺炎疫情正好到达三年大限。事实表明,目前新冠病毒的传染率、肺炎率、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都已降低到病毒型流感或常规感冒的水平。医学专家也把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感染定义为可以自愈的自限性感冒或病毒性感冒。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还像三年前那样大费周章地搞全民核酸检测、方舱隔离、封路封城就未免有刻舟求剑之嫌。抗击疫情的斗争要上得去、能冲锋、能应急,但也要会应变。
抗击疫情急需收矛用盾的防疫技术转变。如果说核酸检测是及早发现疫情的抗疫之矛,疫苗接种则是建立全体免疫屏障的抗疫之盾。中国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已经到了近乎全民普及的程度,按照免疫学基本常识已经到了实现群体疫苗免疫的基本规模。全民核酸检测已经给各地政府带来极大的财政支出负担,核酸限时安检更是严重阻碍人员流动和经济健康,造成民众心理恐慌和精神负担。核酸检测与疫苗接种的自相矛盾局面必须尽快扭转。尽快取消全民核酸和核酸限时安检、让新冠肺炎疫苗的抗疫之盾发挥作用,已经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自古医不叩门,抗疫也不能本末倒置。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百姓和患者。医疗资源只能用于救治重症患者,行政封控只能用于紧急状态和危机处理。忽视百姓和患者的自救力和自愈力,把“动态清零”演绎成“动态抓阳”,把“常态化疫情防控”执行为以不变应万变的封控,把“防疫为民”鼓捣成“抗疫扰民”,严重违背了医不叩门的基本医疗常识。
希望通过学习二十大政治报告和二十条抗疫新政,尽快扭转国内抗疫影响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影响国际交往的不利局面,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积极探索结束三年抗疫应急状态的医政创新举措。各地政府和各类传媒也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淡化矛盾、安抚民心、促进回归健康生活常态。
(郭夏:新生经济学导师、全球新中医智库发起人、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首席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