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海全
回顾即将走过的2024年,中国经济顶风破浪,稳中有进,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实。
展望2025年的中国经济,“十四五”规划收官,新的五年规划呼之欲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引人瞩目,2025年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怎么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 2025年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指明了奋进方向。中小城市应积极响应,采取一系列精准且有力的举措,以推动经济实现稳健、可持续且高质量的发展。

首先,中小城市要深度剖析并全力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精心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无论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还是别具一格的产业根基,都应成为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基石。例如,那些坐拥丰富农产品资源的中小城市,应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高附加值终端商品的精彩蝶变。
在创新驱动发展维度,中小城市需显著加大对科技研发的资源投入。积极激励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且长效的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实际应用。通过引入前沿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转型升级,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品质,使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基础设施建设乃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坚实支撑。要不遗余力地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条件,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提升通信服务的覆盖广度与质量深度,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可靠。优质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大幅提高生产要素的流通效率,还能显著增强城市与外部世界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吸引更多优质投资和高端人才创造优越条件。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密钥。需大刀阔斧地简化繁杂的行政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市场环境。坚决破除各类隐性壁垒,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均能在公平公正的竞争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全面释放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小城市发展的重大契机。持续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能级,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提供高端高效的医疗服务,打造丰富多元、品质卓越的文化活动。卓越的公共服务能够有力吸引农村人口进城,推动人口集聚,进而扩容消费市场,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兴旺,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是中小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化与周边大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的紧密协同合作,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资源的高效共享。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联合开展招商引资等创新模式,共同铸就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样板,全面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小城市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坚定不移推动节能减排,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强度。打造宜居宜业的一流生态环境,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还能吸引更多绿色产业和生态友好型企业的落户生根,达成经济与生态的互利共赢。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是中小城市发展的核心保障。精心制定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涵盖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待、创业扶持等多方面,吸引人才回流和外来人才扎根。同时,强化本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紧密依据产业需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本地产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的人力支撑。
2025 年对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既是艰巨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只要中小城市能够精准定位,靶向发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坚决落实各项发展战略举措,就必定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壮阔浪潮中勇立潮头,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人民缔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宋海全,现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年鉴社社长助理、事业发展部主任、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研究工作。参与编著《中国城市百科全书》、《中国城市年鉴》、《市长参考》、《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慈善1998》、《沙尘暴的警告》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