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4日北京讯(何东 张宇晖)政策信号密集释放,多路资金协同发力,重大项目建设迎来资本金“及时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周陈在8月1日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近期将加快报批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全方位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韧性。

这一举措源于5月15日国务院召开的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政策背景: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金融支撑
国家发改委此次推出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关键举措。周陈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该工具将服务于“全方位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韧性”的战略目标。
这一政策框架包含三个维度:
消费与投资协同推进:一方面把提振消费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起来,支持新型消费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供给结构:在“做优增量”方面,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盘活存量”方面,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安全能力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蒋毅在同一场合透露,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也已基本下达完毕,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工具亮点:5000亿规模与创新运作机制
据宜宾市国资委在2025年第二期“国资大讲堂”上透露,这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运作模式呈现三大创新点:
政策性银行主导: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当地分行人士已参与多地政策解读会议,预示这些机构将继续承担新型金融工具的运作
央行PSL提供资金支持:湖州市商务局明确表示,该工具将通过市场化机制弥补财政短板,由央行PSL提供资金支持,旨在解决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5月央行已将PSL利率从2.25%降至2%,为工具投放创造有利条件
多元化投资领域:既包括传统基建领域如水利项目,也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等新质生产力方向
在具体实施中,发改委将推动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核电领域要向民企开放,同时完善交通能源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提高投资回报水平。
地方行动:项目储备战全面打响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尚未正式落地,但地方政府的项目储备战已全面打响:
- 湖州市商务局提出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等深入开展项目排摸
- 宝鸡市水利局则聚焦水利项目储备,精心梳理符合储备条件的项目
- 荆州市要求围绕政策导向系统谋划储备项目,确保政策发布后能“迅速形成一批成熟项目”
多地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对接工作。广州、邢台、宜宾等地相继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宣讲座谈会、政策培训会或项目调度会,力争抢抓首批政策红利。
地方行动表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采取“成熟一批、投放一批”的方式推进,确保资金到位后能立即形成实物工作量。
协同发力:多路资金形成组合拳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多项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超长期特别国债加速发行:今年第三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完毕,10月份将按计划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资金
专项债发行提速:7月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6169.36亿元,为今年以来单月新高,预计第三季度将发行完大部分额度
“两重”建设资金保障充足: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
财政部长蓝佛安日前表示,将加快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些政策工具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形成合力,共同支撑基建投资企稳回升。
经济影响:撬动万亿级基建投资
业内专家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撬动效应持乐观预期: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按5000亿元规模测算,该工具可撬动1.5万亿元至2.5万亿元基建投资规模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参考过往经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能够充当投资项目资本金,撬动更多信贷或社会资本,发挥更强稳增长作用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下半年受益于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发行以及资金持续投放,基建投资将继续发挥托底作用
温彬预测,由于资金来源充裕,投资项目不断扩充,叠加去年同期基数逐渐走低,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回升,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6.0%。
政策协同效应将推动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维持较快增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金融机构的预期已经反映在行动上。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各地分行正加紧项目对接,参考2022年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经验,为新工具落地铺平道路。
民生银行温彬预测,5000亿元规模将撬动1.5万亿至2.5万亿元基建投资。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10月完成全年3000亿元下达计划,加上7月新增专项债创下的6169亿元单月发行纪录。
多路资金协同效应正在汇聚,为中国经济下半场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