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
上海设立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不仅是技術平台的升級,更是一場围繞口岸经济的国际結算体系重塑。

2025年9月25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并同步推出三大业务平台——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和数字资产平台。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国际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尤其对于港口、口岸和机场场景等跨境贸易关键节点来说,这意味着支付结算效率将迎来革命性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我国已初步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未来将继续支持该中心为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提供坚实助力。
01 技术融合:DCEP+FT账户+SDRC构建新型结算生态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出的三大平台,为口岸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但真正发挥其威力,需要与DCEP(中国央行数字货币)、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和SDRC(特别提货权) 三大工具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创新不简单是技术叠加,而是重构跨境贸易结算的底层逻辑。
在港口场景中,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实现“货权-资金-物流”三流合一。广州港集团推出的数字人民币港口一体化收单模式就是典型例子,它解决了码头集装箱装卸、运输等业务领域的收款到账慢、管理对账难等痛点。
跨境支付效率提升更为明显。传统SWIFT跨境支付需要3-5天,而基于数字人民币的结算系统可将周期缩短至4小时,成本降低60%以上。这种效率提升对口岸经济的意义非凡,意味着资金流动速度与货物流转速度正在趋于同步。
FT账户的创新为口岸经济提供了资金流动的便利性。上海FT账户支持银行基于境外机构开发存款产品,允许非居民外币存款利率参考国际惯例进行市场化定价。这一创新解决了跨境资金“外来外用”的痛点,使口岸经济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国际资金。
SDRC特别提货权数字金融结算科技系统则通过 “货权数字化” 实现了跨境贸易的本币结算突破。宁波保税区开展的“数字货权实验室”已在大宗商品领域实现人民币定价与数字货权交割,为港口、口岸和机场的国际贸易提供了美元之外的结算新选择。
02 场景应用:三大平台在口岸经济中的落地路径
跨境数字支付平台:打通跨境贸易“最后一公里”
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在港口、口岸和机场场景的应用,直接针对传统跨境支付中的痛点。在南沙客运港,数字人民币外币兑换机支持美元、英镑、欧元等8种货币实时兑换并存入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极大提升了境外人士的支付便利性。
对于企业用户,这一平台的价值更为突出。广州港落地的数字人民币港口一体化收单场景,为港航领域企业支付、企业缴税、企业B2B和B2C收款提供数字人民币结算服务。这种便利化措施不仅提升了支付效率,更降低了跨境贸易的金融成本。
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已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对接,这意味着通过港口、口岸和机场进行的跨境贸易,可以实现近乎实时的跨境支付结算,显著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区块链服务平台:构建口岸信任新机制
区块链服务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各场景和行业类区块链提供标准化的跨链交易信息转接和链上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在口岸经济中,这一平台解决了不同区块链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以港口物流为例,区块链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海关、港口、船公司、货主等多方信息的实时同步。广州港集团正在探索的数字人民币在航运供应链、结算支付等领域应用场景,就是依托这一平台实现的跨链信息交互。
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服务平台为口岸经济中的智能合约应用提供了基础。如在跨境贸易中,可以设置“货到付款”智能合约,货物抵达港口并经验收后自动触发付款,大大降低了交易风险和纠纷可能性。
数字资产平台:开启口岸数字资产化新时代
数字资产平台可能是三大平台中最具创新性的一个,它提供标准、即用的金融级数字资产服务,支持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将业务拓展至链上。在口岸经济中,这一平台为各类资产数字化提供了可能。
港口货物存货、仓单、运输权等均可通过数字资产平台实现数字化表征,成为可交易、可融资的数字资产。上海自贸区正在开展的大宗商品、知识产权的人民币定价权试验,就离不开数字资产平台的支持。
数字资产平台还支持债券、票据、碳排放权等合规资产在链上发行、登记和交易,这对口岸经济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港口、机场可以依托这一平台开展碳足迹追踪和碳交易,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03 标准化体系:构建口岸数字金融新基建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三大平台在港口、口岸和机场场景的推广应用,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这一标准体系应包括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维度。
技术标准方面,需要建立统一的API接口规范、数据格式标准和安全认证协议。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无损、合规和互通”三原则,已成为法定数字货币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准则,也为口岸经济数字金融标准化提供了基础。
业务标准方面,需要建立数字人民币在口岸场景的应用规范、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广州南沙在构建数字人民支付服务示范区时,建立了境外人士数字人民币支付便利化应用场景的标准流程,为其他口岸提供了借鉴。
管理标准方面,需要建立风险防控、监管合规和纠纷处理机制。数字资产平台提供的交易全流程自动化合规校验与穿透式监管能力,为口岸数字金融管理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帮助不同港口、口岸和机场实现数字人民币应用的互联互通,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跨境贸易成本。
04 战略价值:数字人民币重塑口岸经济新格局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三大平台在港口、口岸和机场场景的推广应用,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
一方面,这将大幅提升我国口岸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截至2025年3月,已有17个“一带一路”国家接入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网络,人民币在东盟贸易结算占比提升至24%。这意味着我国港口、口岸和机场在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时,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优势。
另一方面,这将加强我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通过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践,中国正在参与重构全球金融秩序。未来五年,中国有望将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从3.5%提升至20%,形成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格局。
对企业而言,这一变革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据估计,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每年可为外贸企业节省超3000亿元的跨境交易成本。对于依赖港口、口岸和机场进行跨境贸易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重大利好。
随着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三大平台在港口、口岸和机场场景的深入应用,一个以数字人民币为媒介的跨境贸易新生态正在形成。南沙客运港的数字人民币外币兑换机前,境外商人只需几分钟就能将本国货币兑换为数字人民币,随后在广州港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港口服务费,整个过程无缝衔接。
未来五年,随着更多“一带一路”国家接入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网络,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占比有望显著提升。上海、广州等国际航运中心将借助数字人民币的先发优势,重塑全球贸易枢纽功能。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支付效率提升,更是一场关于货币主权与数字治理权的世纪博弈。港口、口岸和机场作为国家门户,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