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6日北京讯 (马正江 魏勇 季壮壮)自美国政府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商品加征关税以来,美国多地超市上演“中国货争夺战”。消费者和企业因担忧物价暴涨,掀起恐慌性囤货潮,家电、日用品甚至小众零食货架被扫空。这场由政策波动引发的抢购风暴,不仅暴露美国民众对中国商品的深度依赖,更折射出贸易保护主义的现实困境。
从家庭主妇到企业高管的“囤货大战”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自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38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后,美国消费者迅速反应。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囤货攻略”,教人抢购中国商品,相关视频播放量破亿。加州家庭主妇丽莎在TikTok晒出空荡货架:“早上6点到超市,中国产电风扇已抢光!”纽约市民为抢购最后一台中国品牌电视机,甚至致电店员预留库存。
海信4K电视因AI画质优化功能成高端市场宠儿,价格仅为本土品牌50%; 中国方便面因“耐囤、口味多样”被抢购,义乌产收纳盒二手平台溢价300%; 口红、服装货架被搬空,万圣节装饰品被提前8个月囤积;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囤积200万件中国产数据线,小型超市老板称“本土供应商交货需6个月,中国工厂仅需2周”。
关税未降反升民生压力
特朗普政府意图通过关税削弱中国商品竞争力,却导致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自吞苦果”:
物价飙升:部分商品价格已上涨30%,沃尔玛中国产电饭煲从49美元涨至79美元,涨幅达61%;
经济连锁反应:2023年美国进口商因关税额外支出超800亿美元,纳斯达克指数跌入熊市,高盛预测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升至55%;
供应链依赖现原形:美国92%的雨伞、85%的玩具、76%的微波炉依赖中国进口,主妇联盟调查显示,放弃中国货的家庭每月多支出417美元。
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与全球化警示
这场抢购潮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低价代工”向“质优价廉”的全面升级:
刚需领域统治力:疫情期间中国方便面、医疗物资成全球“硬通货”;
高端市场突破:大疆无人机、海信电视以技术创新打破“低端”标签;
供应链韧性:东南亚工厂因疫情停工时,美国被迫回归中国成熟产业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已拖累全球经济增长,黄金价格因避险需求飙升至每盎司3128美元的历史新高。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直言:“贸易战只有输家。”
政策“骨气”难敌钱包“诚实”
美国网友在社交媒体发起话题#TariffVSHousewife(关税vs主妇),24小时阅读量破亿。一名消费者吐槽:“政府说要有骨气不用中国货,结果骨气都在我的钱包里蒸发了!” 科罗拉多农民开着中国拖拉机抗议关税政策,迈阿密餐厅用中国厨具烹饪“爱国牛排”,讽刺画面凸显政策与现实的割裂。
未来展望:合作还是对抗?
尽管美国政府声称关税是“对等反击”,但经济学家指出,此举或将美国平均关税推高至20世纪30年代水平,进一步加剧通胀与经济衰退风险。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9%,机电产品占比60%,凸显结构性优势。
专家呼吁,与其挥舞关税大棒,不如通过多边协商与技术革新寻求共赢。消费者的选择已为全球化投下最真实的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