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7日北京讯(顾日红 王妍 杨智惠)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继2024年多轮货币政策调整后,央行再次释放稳增长信号。此次调整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降至1.2%、1.4%和1.5%,抵押补充贷款利率(PSL)调整为2.0%,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同步下调至1.5%。央行明确表示,此举旨在“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政策深意: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滴灌”逻辑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创新的核心抓手。不同于全面降准或降息,再贷款工具通过“先贷后借”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直接挂钩。例如,支农再贷款要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先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央行再按贷款本金100%提供资金支持;碳减排支持工具则对清洁能源等领域贷款按60%比例提供低成本资金。
此次降息直接降低了金融机构使用再贷款工具的成本。以1年期支农再贷款为例,利率从1.75%降至1.5%,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发放1亿元涉农贷款,可节省25万元利息支出。这种“定向降息”不仅强化了政策激励,也避免了资金空转风险。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河北省通过再贷款工具累计投放1467亿元贷款,带动企业融资成本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
市场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行
再贷款利率下调的传导效应已显现。一方面,金融机构获得央行资金的成本降低,为下调企业贷款利率腾挪空间。2024年河北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6%,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更是大幅下降0.88个百分点至3.11%。另一方面,结构性工具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例如河北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地方法人银行发放22.35亿元资金,撬动绿色贷款投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未涉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但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仍有降息空间。高盛预测,2025年政策利率可能下调40个基点,LPR非对称下降25-40个基点。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2025年信贷总量或达21万亿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消费金融将成为重点投放领域。
深层考量: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术
央行此次操作折射出货币政策的新特征: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同时,更注重结构优化。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1.53%的历史低位,进一步降息可能加剧银行经营压力。因此,结构性工具成为“精准滴灌”的关键——既降低特定领域融资成本,又避免全面宽松可能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
从历史数据看,结构性工具的效果显著。2024年河北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累计签约52亿元,投放19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操作对象拓宽至地方法人银行后,绿色贷款投放增速明显。央行强调,未来将“建立激励相容机制”,通过事后核查确保资金流向政策目标领域。
未来展望:货币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
此次再贷款利率下调仅是开始。央行副行长宣昌能此前表示,2025年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工具”,并“必要时创设新工具”。市场预计,针对养老、新基建等领域的专项再贷款可能加速落地,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阶段性政策或延长实施期限。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平衡政策导向与商业可持续性成为新课题。董希淼建议,银行应通过下调存款利率、压降隐性费用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时加强精细化管理以应对息差压力。可以预见,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引领下,中国金融资源将加速向实体经济关键领域汇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