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0日武汉讯(史伟 孙杰 特日格乐)襄阳中航精机董事长高健办公室里,一个行李箱随时待命,这家上半年出口逆势增长16%的企业,已成为湖北企业“全球出差,说走就走”的生动注脚。
仲夏时节,十堰生产线上新能源汽车鱼贯而出,上半年产量增长50.7%;鄂州葛店183亩的泛半导体产业园工地,6栋厂房骨架挺立,工程师在40℃高温下挥汗如雨;钟祥市科技局内,新晋的8家省级“瞪羚”企业证书刚刚送达,全市高成长创新企业已达31家。

当“提升发展能级”成为中部崛起的关键词,湖北正以区域、产业、企业三向发力,将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区域跃迁:多点突破重塑经济版图

在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铁打襄阳”精神正转化为冲刺万亿级GDP的强劲动能。该市创新实施“两资三能”工程,通过立项争资、招商引资抢占发展先机。
在宜城绿色化工循环产业园千亩工地上,“保康—谷城—宜城”的千亿煤磷化工产业布局初见雏形。同时,东津新城区、襄城古城区和樊城、高新的旧城区“三区”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美颜值、提气质。
秦巴山区的十堰交出了另一份答卷。该市加快发展“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细化明确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4%、14.6%。
在武汉都市圈核心区,鄂州葛店183亩泛半导体产业园建设现场,工程师抹着汗指向施工图:“10月底前封顶!”这个定位“研发-中试-量产-配套”全链条的产业社区,将成为长江存储产业链的重要支点。
产业进阶:集群裂变锻造硬核实力

汽车产业作为湖北的“看家产业”,在十堰展现出新活力。上半年全市生产汽车1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2.2万辆,增长50.7%。中重型卡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4.9%,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在黄冈高新区化工园,8月8日开工的湖北名可明环保科技项目,将年产1万吨电子级氨水。这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关键材料,将填补区域高端电子化学领域空白。
传统产业也在创新中蝶变。荆州洪湖经开区特色水产智能化加工创新型产业集群刚获省级认定,集群产值已突破120亿元。该集群拥有18家高新技术企业,237家产业链企业。
下陆区的铜产业版图上,“华中铜谷”正在崛起。华中铜业上半年产值达31.7亿元,同比增长34.82%;大冶有色突破高纯金银制备技术,产出5N金、5N银等高附加值新品。
企业进化:创新梯队释放增长动能
湖北企业梯队呈现“蚂蚁雄兵”态势。在钟祥,湖北英特利电气等8家企业新晋省级“瞪羚”企业,全市总数达到31家。这些跨越创业“死亡谷”的创新型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谷城经济开发区的襄阳朗弘热力公司车间里,机械臂与工人协同作业,构成现代工业交响曲。这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半年销售额达2.5亿元,增长30%。
技改投资成为企业提能的关键。湖北三环车桥公司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40%。其前轴单班产量从120件提升至240件,铁路芯轨等产品增长超50%。
在荆门漳河新区,湖北农谷种业公司成功入选省级“瞪羚”企业。该公司布局40多亩亲本繁育基地、5000多亩大田制种基地,在高油酸油菜种子培育领域精耕细作。
谷城经济开发区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成为湖北产业升级的缩影:1-6月规上工业产值达74.46亿元,同比增长25%。三环车桥、朗弘热力等企业通过技改提能焕发新生,单班产量翻倍,新品研发周期缩短30%。
下陆区铜产业链攻坚专班负责人望着新签约的纳米等离子环保镀彩项目,计划建设2条自动化喷涂线,为电子产品、汽车配件提供无水环保表面处理,“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思路拓展,把好经验变成下陆的实举措。”
从十堰的“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到襄阳冲刺万亿级GDP的“两资三能”工程,湖北区域协同、产业升级、企业创新的三重奏正激荡出澎湃动能。当一粒砂(永森硅业高纯砂)、一袋氨水(名可明电子级氨水)、一块铜锭(下陆高纯铜)被注入科技基因,湖北发展能级跃迁的轨迹已然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