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5日北京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 )一份涵盖央行等七部门的重量级文件今日落地,为中国工业迈向中高端注入金融新动能。
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今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为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
这份在2025年8月5日正式发布的文件明确要求:防止“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将基本成熟,各类金融工具联动衔接更加紧密。
政策背景:金融强国与制造强国的双轨并行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性深化。此前针对农业、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已陆续落地,为本次聚焦新型工业化积累了经验。
今年下半年,“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被列为经济工作重点之一。该文件响应了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金融精准滴灌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
七部门协同推进的政策框架,标志着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这一顶层设计既着眼解决企业融资瓶颈,也为金融机构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八大支柱: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系统布局
关键技术攻关:金融供给“长钱”
文件要求银行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突破核心技术的企业将享受上市、发债、并购重组“绿色通道”,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等“三首”产品推广将获得更多金融倾斜。
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
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政策着力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创业投资可通过直投、服务换股等模式投资在孵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将获得信贷融资、财务顾问等一揽子定制服务。
传统产业升级:融资渠道多元化
银行将加大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企业可通过融资租赁更新智能装备、环保设备,并推进相关债权资产证券化。
上市公司被鼓励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进行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新兴未来产业:长线资金布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将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将布局未来制造、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创新积分制”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措施将提升科技企业融资便利性。
中小企业融资:破解担保困局
金融机构将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订单、仓单融资服务。文件创新性提出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降低对核心企业信用依赖。
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优化首贷户征信服务。
绿色低碳转型:不搞“一刀切”
坚持“先立后破”原则,银行将支持高碳行业符合绿色低碳技改方向的项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向环保、节能、低碳领域倾斜,助力绿色工厂升级。
文件同时要求加快建设支持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
数字融合:智能服务升级
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获得中长期贷款支持,并可通过融资租赁、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银行将建设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AI技术简化手续,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效率。
风险防控:筑牢安全底线
金融机构需严格监控资金用途,防止套取挪用和“内卷式”竞争。建立产业与金融风险联合研判机制,实现高风险信息及时共享。
对制造业不良贷款,可通过重组、核销等方式依法处置,守住金融风险底线。
机制保障: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双轮驱动
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针对细分行业和企业成长阶段特点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这一安排将确保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投入,避免资金“脱实向虚”。
人才培养方面,政策提出“双向培养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金融机构打造复合型服务团队。这种产融人才互动机制,将有效弥合产业需求与金融服务之间的认知鸿沟。
同时,文件建立了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地方政策配套、风险协同防控等四方面长效机制。结构性货币政策和宏观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精准度。
政策实施:时间表与路线图
根据指导意见设定的目标,到2027年将实现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的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政策落地路径已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实,深化产融合作,完善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体系。
此次政策设计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健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授信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向产业集群聚集和专业化发展。
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举措也将同步推进,包括贸易结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等系列措施,支持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指导意见的发布,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行动。多家商业银行正着手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针对细分行业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投资机构也在调整策略,政府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本正在围绕未来制造、未来能源等方向布局。
中国人民银行和工信部已明确表态,将全力推动意见各项举措落实落地。这份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标志着中国工业迈向中高端有了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