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9日北京讯 (顾国红 王研 杨惠)2024年银行业绩报告陆续披露,普惠金融成为各家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亮点。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产品体系、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减,精准助力千企万户发展。数据显示,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普遍超过29%,股份制银行创新产品迭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效。
普惠贷款规模快速增长,国有大行“头雁”领航
2024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持续扩容。据年报披露,国有大行中,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超29%,其中农业银行余额突破3.2万亿元,工商银行逼近2.9万亿元,中国银行超2万亿元。股份制银行也不遑多让,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新增普惠贷款均超百亿元,浦发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达4534亿元,服务小微客户33.51万户。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交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仅3.75%,为行业最低,其他大行利率同比降幅最高达34个基点。这一“量增价减”的趋势,既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也体现了银行通过精细化风控和科技手段降低成本的能力。
政策驱动与科技赋能双轮发力
2024年,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动普惠金融与科技、绿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金融机构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在此背景下,多家银行加速布局手机银行和线上化服务。例如,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数增至5.88亿户,交易额达46.68万亿元;浦发银行通过“智•惠•数”普惠体系,构建覆盖贷前贷后的全流程数字化风控。
科技金融与产业链结合也成为新趋势。中国银行为4万户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贷款超6000亿元;浦发银行推出“浦链通”供应链金融服务,在线业务量同比增长超1000亿元。
聚焦重点领域,服务乡村振兴与绿色转型
普惠金融的覆盖面进一步向乡村振兴和绿色经济延伸。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63.13亿元,渤海银行发行全国首单乡村振兴挂钩债券10亿元,并创新推出“渤农贷”等涉农产品。绿色金融方面,浦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6089.78亿元,碳减排贷款带动减排量超6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渤海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增长14.48%,并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风险可控,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尽管普惠贷款规模扩张,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稳健。2024年末,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38%,拨备覆盖率升至183.85%;交通银行不良率1.32%,拨备覆盖率204.82%。多家银行通过“数据+模型”强化风控,如建设银行80%普惠业务实现纯线上化,依托纳税、社保等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政策持续加码,普惠生态深化
金融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信息共享、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首贷户和信用贷的支持。专家指出,普惠金融需平衡规模与质量,避免过度依赖低利率竞争,同时强化数据安全和合规性。
2024年,普惠金融在政策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已成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从“输血”到“造血”,从量变到质变,普惠金融正以更精准的姿态,为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和绿色转型注入持久动能。未来,随着数字化生态的完善和风险管理的强化,这一领域有望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 (综合自各银行年报及行业研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