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24日北京讯(陈新航 严晓娟 孔义明)今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以下简称“新版清单”)。这是自2018年首版清单发布以来的第四次修订,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压减比例达30%,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激发市场活力。
核心亮点:清单“瘦身”与安全底线并重
新版清单延续“该减的坚决减,该增的合理增”原则,一方面降低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强化重点领域监管,体现“放管结合”的改革思路:
准入限制大幅放宽
全国性措施精简:删除17条全国性管理措施,如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业务调整为基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检测认证制度。
地方壁垒破除:取消地方性措施16项,包括交通物流、货运代理、酒类生产经营等领域的区域性限制,推动全国统一准入方式。
部分领域简化流程: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新型电信业务试办等管理措施取消,准入环节进一步精简。
新业态与安全监管强化
新兴领域规范:将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除外)、电子烟生产批发零售审批等纳入清单,回应新业态发展需求。
重点风险防控:依据《期货和衍生品法》,禁止非金融机构使用“期货公司”字样;扩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至14大类27种,保障生产安全。
制度优化:“四个完善”护航公平竞争

新版清单围绕“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出四大优化措施:
强化清单权威性:全国层面所有准入类清单目录纳入统一管理,地方不得另设负面清单。
提升透明度:要求地方政府公开许可准入事项的法律依据、办理流程及时限,杜绝变相设限。
衔接国际规则:明确境外投资者和服务提供者分别适用外资准入、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落实国民待遇。
便利化改革:推动经营范围登记与清单衔接,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配套行动:清理整治“隐形壁垒”
针对清单外仍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三部门同步启动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重点清理地方性法规、政策性文件中违规设置的准入障碍,并建立线索归集、整改通报等长效机制。国家发改委表示,此前已通报7期115个典型案例,未来将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确保“非禁即入”落地。
改革成效:七年压减30%,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自2018年首版清单发布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事项已从151项缩减至106项,累计压减30%。国家发改委指出,这一改革显著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得以更平等参与竞争。据专家分析,清单的持续“瘦身”不仅释放了超万亿级市场空间,更推动政府职能从“重审批”向“强监管”转型。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迈入新阶段。在“宽准入”与“严监管”的平衡中,市场活力与安全底线双轨并进,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