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25日北京讯(李文闻 史亮 商英英)自2024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发布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以“1+N”政策体系为核心,展开了一场系统性改革。一年间,监管框架重构、市场生态优化、资金结构改善与产业赋能效应逐步显现,资本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严监管筑基,市场生态全面重塑
新“国九条”落地后,资本市场以“零容忍”态度推进监管改革。证监会全年修订50余项制度规则,覆盖发行、交易、退市全链条。数据显示,2024年证监会罚没款达153.42亿元,同比增长140%;处罚责任主体1327家次,市场禁入118人,三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针对财务造假等顽疾,证监会开展专项行动,东方集团、*ST普利等重大案件被立案查处,形成强震慑效应。
在交易环节,程序化交易监管新规落地,转融券业务被暂停,量化交易“T+0”策略受限,有效遏制了市场过度投机。退市制度同步收紧,2024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占比超八成,“壳资源”价值大幅削减,推动市场实现“优胜劣汰”。
稳市组合拳见效,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场

面对市场波动,监管层打出“政策工具箱”:暂停转融券、优化北向资金披露、设立“中国版平准基金”等举措密集出台。2024年9月以来,中长期资金持股市值从14.6万亿元增至17.8万亿元,增幅达22%。保险资金、养老金年内净买入A股约2900亿元,权益类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显著提升。
政策端持续发力,2025年1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明确,国有保险公司将实施三年长周期考核,新增保费30%投向股市;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或逼近40%政策红线。瑞银证券预测,2025年保险、公募、社保资金将为A股带来超1.7万亿元增量资金,长线资金“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
服务新质生产力,科技企业迎来资本赋能
资本市场改革向科技创新领域重点倾斜。2024年,科创板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通道重启,隐身材料龙头佳驰科技、半导体设备商先锋精科等7家企业通过“科创板八条”登陆资本市场。全年创业板和科创板IPO达53家,远超主板24家,资金向“硬科技”领域聚集效应明显。
并购重组政策松绑进一步激活资源整合。2024年沪市34单重大并购中,拟IPO企业作为标的占比三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整合加速。证监会“并购六条”放宽估值、业绩承诺等限制,年内披露并购重组交易2131单,产业整合成为主流。
投资者回报创新高,市场信心稳步修复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直接带动投资者回报。2024年A股分红总额达2.4万亿元,回购规模近15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5年3月,748家公司宣告年报分红9544.6亿元,叠加中期分红后合计达1.46万亿元。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指出,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同比增长18%,新质生产力企业研发强度达6.7%,形成“质量提升—投资者回报—资本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市场信心改善亦反映在资金行为上:2024年公募基金新发权益类产品占比提升至45%,机构投资者股票ETF持仓同比增近六成;百亿级私募平均仓位维持85%以上,外资通过沪深股通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
制度型开放与长期主义时代
随着“1+N”政策体系收官,资本市场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广后,权益类投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跨境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港股通ETF范围扩大,REITs纳入合资格产品。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资本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突破60%,指数化投资成主流;二是科技型企业市值占比超40%,形成“科技—产业—金融”铁三角;三是市场波动率下降至15%以下,慢牛格局逐步显现。
新“国九条”重塑的不仅是制度框架,更是资本市场的价值取向。当长期资金与科技创新形成共振,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一个以质量为核心、以稳定为基石的新发展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