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7月3日北京讯(何东 王研)政策工具箱密集扩容,股债联动为科技企业注入“强心剂”。
“以做强主场为方向,持续提升A股市场吸引力、竞争力”——7月2日,中国证监会党委扩大会议上,这一表述被置于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位置。
会议由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主持,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金融论述与实践启示,提出五个“统筹”部署。其中第三项统筹明确要求“持续优化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机制安排,促进要素向最有潜力的领域高效集聚”。
政策新动向:并购重组新规激活市场动能
7月1日,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此次修订推出六大核心改革措施,直指制度性堵点。
新规首次设立“2+5+5”简易审核程序:对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及优质大市值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实行2个工作日内受理、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的极速流程。这一机制大幅压缩审核周期,显著提升资本运作效率。
为解决科技型企业估值波动难题,新规创新性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将注册决定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同时,明确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为市场引入专业化投资力量。
这些政策并非孤立存在。早在今年2月,吴清就强调将抓好“并购六条”落地实施,推动产业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数据印证了政策成效:2022-2024年间,沪深两市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累计披露并购重组交易4115单,交易规模达1.25万亿元。
“两创板”改革: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快车道
本次会议特别指出,将深入推进以“两创板”改革为抓手的新一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创业板的差异化定位正成为培育科技企业的核心载体。
截至2024年底,科创板581家上市公司IPO融资总额达9176.12亿元,创业板注册制实施后新上市公司558家,融资5380.7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80%。北交所同样表现亮眼,262家上市公司中先进制造业占比逾八成。
为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监管层持续提升制度包容性:不仅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更优化了“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的认定标准。2024年以来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突破90%,凸显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浇灌。
债券市场创新:科创债爆发式增长
当股票市场改革如火如荼时,债券市场同步迎来创新突破。今年5月,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公告,引发市场强烈反响——当月发行规模超3600亿元,环比猛增120%。
科创债的爆发源于制度突破:新规首次允许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三类主体发债,并突破资金投向限制。同时央行创设风险分担工具,通过政策性担保破解民企融资增信难题。
当前科创债存续规模已逼近2.3万亿元,成为科技企业重要融资渠道。在央行低成本再贷款资金支持下,未来5至10年期的“成长型科创债”有望成为主流,为技术产业化提供长周期资金支持。
培育耐心资本:长期资金入市机制破冰
要让科技创新“开花结果”,离不开长期资本的滋养。会议明确将“促进长期资金入市、壮大耐心资本”列为重点任务。
政策层面正多管齐下:一方面推动社保、保险等资金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探索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另一方面优化私募基金“募投管退”生态,2021-2023年私募股权基金年均投资本金达1.2万亿元,其中2023年对半导体、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投资占比45%。
更值得关注的是考核机制变革。国有创投机构正实施3-5年长周期考核,弱化短期收益要求,引导资本投向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这种“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的耐心,恰是破解科技创新高风险长周期特征的关键密钥。
安全与开放:统筹监管与竞争力提升
在加速改革的同时,监管底线始终明晰。会议强调“始终把维护市场稳定作为监管工作首要任务”,将推动健全常态化稳市机制。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行为的“零容忍”态势持续强化,为市场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开放维度同样迎来突破。会议提出“统筹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通过自主开放提升A股国际竞争力。在吸引境外上市科技企业回归的同时,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跨境并购,实现技术资源的全球整合。
这种“安全”与“开放”的辩证统一,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新生态。正如吴清强调的,要“毫不动摇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让资本市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稳健。
从科创板注册制试点到并购重组新规落地,从科创债扩容到耐心资本培育,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制度重构。
随着“两创板”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将获得更精准的融资支持。截至2024年,近九成科创板公司和五成创业板公司背后都有私募基金的身影。这些资本与技术的融合,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创新基因。
资本市场的齿轮,终将咬合国家创新的链条。正如吴清所强调,要“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